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我的“十二五”】钱传海:
现在的台风预报能力在五年前难以想象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我在台风预报服务岗位上工作20多年了。从200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将台风预报时效延长至120小时,当时120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在500公里以上;2011年,我们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12公里。而今年,中央气象台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已经下降到65公里,120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则下降到330公里,两项成绩均好于日本和美国。这五年,我国台风业务预报进步确实非常大。

  五年来,特别是自2012年起,随着我国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观测站网的完善、卫星数据的定量分析应用以及客观化业务模型和预报平台的改进,台风监测分析预报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我们通过开展重大疑难台风的技术分析总结和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不断使预报员丰富完善对台风监测预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的不断进步,是我国台风业务预报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这五年里,我对2012年第14号台风“天秤”的预报印象最深,因为“天秤”的预报过程最能体现现代科技业务支撑和预报员丰富预报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当年8月19日,“天秤”在我国台湾省鹅銮鼻东南方大约620公里海面上生成,与第15号台风“布拉万”形成双台风效应,共同影响我国。“天秤”于8月24日5时15分前后在台湾屏东县登陆,穿过台湾南部,向广东东部一带沿海靠近,大有登陆广东之势。如果根据过去的预报技术手段和经验,我们可能预报“天秤”会在广东再次登陆。但在2012年5月我们就建立了基于ECMWF集合预报的台风路径预报订正方法,同时结合预报员过去对双台风相互作用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我们提前四五天就预报“天秤”不会继续向西前进并登陆,而是在靠近广东东部沿海的过程中,将出现回旋并转向偏东方向移动,然后在台湾东部海面北上。最后“天秤”路径果真如此,我们准确的预报避免了可能的过度防御所带来的损失。

  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台风客观预报技术的研发和不断改善。过去我们采用单一集合预报模式的台风路径客观订正预报方法,在2013年,我们的团队进一步提出,能不能在多个模式中选择一些表现较好的集合成员来进行综合集成订正呢?这样路径预报的精度会不会更好?这便是我们首创的“多集合预报模式系统的集成订正技术”的起源。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对于不同的台风,多少个集合预报模式的多少个成员集成订正的效果会更好。近年来我国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上述研发成果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然,目前台风的业务预报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针对路径突变和强度突变的台风,预报服务能力更显不足。如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和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在近海海面强度出现迅速增强的现象,是我们起初没有估计到的,而其中的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我们还需要将台风预报服务的关注点从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向精细化台风风雨及影响预报拓展。另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我们不能只紧盯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近期我们已经开始正式发布北印度洋台风预报,并开展了针对包括北印度洋的海上灾害性天气,如低能见度、大风、强对流的监测和预报,以进一步提升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钱传海为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一鹏 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1月2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