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晓妮
6月8日4时,天还未亮,潘胜成眼看着山坡上的房屋瞬间被滑坡摧毁,紧紧地搂着自己的孩子,他不禁感到后怕,“要不是连夜转移,我的孩子们可怎么办?”
他的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季刀村,是一座百年苗寨。由于持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寨子里的8栋房屋被摧毁了,所幸,村里200余人安全撤离。
这只是汛期中的一个场景。实际上,汛期的大幕在5月刚一拉开,我国南方地区就出现7次暴雨过程。5月5日至31日,华南平均降水量达305.3毫米,为近40年最多。6月至8月,南方18次暴雨过程如“车轮战”来袭,间隔时间短、雨量大,每次降雨都是险象丛生。
气象部门在汛期服务中苦练“内功”,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科技成果,为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天罗地网”监测风云变幻
从“灿鸿”“莲花”“浪卡”三台风共舞,到“苏迪罗”强势登陆,今年汛期台风依旧“凶猛”。
很多人对8月8日裹挟着狂风暴雨直扑莆田沿海的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印象深刻。当时,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一排排电脑根据“风云”气象卫星传回的清晰云图,不断追踪着台风的“身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启“风云”卫星6分钟快速扫描,通过卫星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等分析台风内部细致结构,并利用卫星微波通道数据进行台风风雨影响监测预测分析。台风二级应急响应区域的10部探空系统、39套雷电监测设备均正常运行,为风雨监测提供有力保障。在气象卫星“天眼”监测下,台风踪迹一览无余。
今年汛期,中央气象台对台风、强对流、暴雨预报水平稳步提升,强对流预报准确率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在这背后,由7颗气象卫星、18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5.8万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组成的捕捉变幻风云的“天罗地网”正逐步形成。我国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6月15日上午,在江西学子忧心中考之时,新一轮强降雨也将抵赣。江西省气象台工作人员提前向媒体发布天气预报,提醒考生提前赶赴考场,注意防范气象灾害。要做到精准预报,就少不了高精度高密度的监测网络。今年3月27日开始业务试运行的江西省气象水文实时雨情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集成处理气象、水文雨量测站达6226个。“今年汛期的决策服务材料数据都来源于这个平台,平台中雨量站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密度和精细化程度都大幅提高。”江西省气象台决策服务科科长朱星球说。
“暴雨持续,场镇周围可能发生滑坡。”9月1日21时,在大暴雨到来之前,重庆市奉节县防汛救灾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在大暴雨到来之前,将3000余名居民全部安全转移。几个小时之后,场镇附近发生山体滑坡,三栋居民楼被山石冲垮。其背后,是全市基本建成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在支撑。
在福建,6月份刚刚投入业务运行的泉州紫帽山天气雷达提供的监测资料,已成为预报员做出精准预报的必要参考。
多手段提升预报服务精准度
“数值天气预报是预报员的‘好帮手’。”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介绍说,今年汛期,中央气象台对中尺度数值模式的产品加强了研发和应用,预报员可以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提高暴雨和台风预报的精准度。
今年汛期,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8日,针对今年23个编号热带气旋,中央气象台24、48、72、96和120小时的台风路径综合预报平均误差分别为66、116、174、238、329公里,与过去5年相比,预报精度均明显提升。能够实现这一切,除靠预报员“细细把脉”外,现代化成果的有力支撑不可忽视。目前,T639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不断改进,自主研发的数值模式Grapes及Grapes-TYM投入应用。
今年夏天,中央气象台实现对即将登陆台风每半小时定位的“常规业务化”。“每半小时进行一次定位,不仅有利于预报员做出更精准的判断,还能为前线的防台风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高拴柱说。
各地的现代化也在“你追我赶”。6月26日至28日,仅3天时间,南京中心城区、江宁区、浦口区的累计降水量就超过常年平均整个梅雨期的降水总量。面对暴雨,气象部门提前预报,为灾害防御打好了提前量。在其背后,江苏初步形成的无缝隙、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产品链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发布短临逐10分钟、短期逐3至6小时、中期逐12小时,且从空间上精细到全省3公里、重点地区1公里的预报产品。
浙江省气象局的0至15天精细化无缝隙格点预报“产品链”顺利“出炉”。从0至6小时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降水估测和预报,到0至24小时内多要素逐小时预报,再到逐12小时更新的海上大风精细化格点预报,最小格点分辨率达到1公里……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水文、环境、电力、旅游等专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中。
7月24日11时5分,“北海至涠洲岛的航线上空已经没有强的雷雨大风回波,雷雨大风对航线的影响在减弱。”从21日以来,数千名游客滞留在广西涠洲岛等待风力减弱的撤离“窗口期”。此刻,北海市气象台和广西海洋预报台联合制作天气与海浪预报指出,撤离岛上游客的时机终于到了。得到消息后,北海市政府迅速安排待命客运船只全部出动,争分夺秒撤离游客。22时30分,所有滞留游客安全撤离。广西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和服务得到多方称赞。
10月28日9时,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75米,完成蓄水任务。由于今年主汛期时三峡水库来水偏枯,蓄水期无大范围明显秋汛,蓄水形势并不乐观。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水文预报台密切关注长江上游降水动态,及时开展中期降水预报、短期面雨量预报和延伸期降水过程预报。实况与预报一致,三峡集团得以充分利用来水实现科学优化调度。
科学预警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雨情、汛情面前,人们只有在灾害到来之前及时获知预警信息,才能真正掌握防灾减灾的主动权。
7月24日10时,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运控室,一阵轻盈的流水声从音箱中传出,预警业务科业务运行主管朴明威的手机短信提醒也同时响起。“这是在系统提醒我们马上发布相关预警。”他一个箭步冲到“预警受理”平台前,仔细确认无误后,一键点击发布,预警信息立即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相关部门决策负责人,同时出现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网及官方微博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自今年5月起开始正式运行,为各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提供了统一渠道。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最大范围传播预报预警信息及相关科普知识。
6月16日16时22分,上海市新江湾城的90多名街道防汛人员和居委会干部同时收到了市气象局发来的该社区内涝4级风险预警短信。同时,三维社区气象风险管理系统上多个社区的积水高风险区正在不停闪烁,社区防汛应急预案紧急启动。反应迅速得益于上海基于“智慧气象”理念的基层社区气象防灾模式。
无独有偶,6月1日傍晚,天津市迎来入汛第一场强对流天气过程,尤其是津南区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较大。当日17时21分,津南区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随后,津南区政府应急办、水务局、建委等部门以及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通过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云电话终端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一些学校和社区通过LED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第一时间看到了预警信息;设施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也纷纷收到预警短信和农业生产建议。“这些快速、高效传达的气象服务信息,正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产物。”津南区气象局局长孙治贵说。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的预报员从登录到制作、签发一条预警信息,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其中,预警内容制作仅需30秒,此前,这套程序则需要10分钟。“暴雨将至”的消息在5月12日湖南大暴雨到来之前就已迅速传遍湖南网民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当时距离湖南省气象局发布暴雨预报信息还不足1小时。在浙江,通过气象部门自主研发的“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公众可随时了解自己所在区域未来1小时的天气情况……
显然,现代化科技成果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概念”,它们真实而有力量,已经逐渐融入到气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真正惠及寻常百姓。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1月3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