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余亚庆 韩嘉乐 通讯员 孙倩倩
这个夏天,虽然暴雨洪水一轮接着一轮,而一旦雨水渐止,热便成了夏季的主旋律。
太阳是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夏季时,太阳高度角大,阳光几乎直射大地,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远多于其他季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各不相同,而这些都是决定人们体感温度的因素。今夏,全国各地的高温又有哪些不同呢?
热带岛屿
我国南端体感温度很适宜
海南省珊瑚岛,北纬16.3°。
8月2日,珊瑚岛气象站工作人员陈育东像往常一样进行观测,这一天岛上最高气温33.4℃,并且湿度很大,但陈育东并不觉得炎热,因为当天的风为4级到5级,如此一来,体感温度还是比较舒适的。
从文昌清澜港出发,乘坐补给船“三沙1号”经过15小时航行抵达永兴岛,然后还要换乘渔船经过9个多小时才能抵达荒凉又遥远的珊瑚岛。它是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中的一个,在我国南端,但夏天并不炎热。
赤道附近的热带是地面获得辐射最多的地方,却不是最热的地方。的确,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几乎未出现过35℃以上的高温天气。夏季一般都在28℃至33℃之间,湿度在70%以上,但由于陆地面积小,四面环海,海水比热大,能对温度进行有效调节,加之海风很大,体感温度并不是很高,也不觉得闷热。
不过,热带岛屿的热体现在辐射大,紫外线强,如果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户外半个小时即可被晒伤,太阳晒到身上会疼。
另外就是,这里常年温度都高于我国其他地方,极少低于18℃,二三月份后,就会出现30℃以上的天气。
华南
迎面扑来潮湿热气,“冷生意”异常火爆
广西南宁,北纬22°。
7月30日16时,广西东部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均超过36℃。南宁市民出门就有种热浪扑面之感,长期在户外作业的人员,如果不慎被晒伤,被汗水浸渍的皮肤有种火辣辣的疼痛感。这样的高温天气让冰激凌、冰块等与“冷”相关的生意异常火爆。从事冰激凌批发近20年的韦先生算了一下,销售旺季每天销售额近20万元人民币。制冰工厂生意也不错,为了给蔬菜、海鲜等产品保鲜,一家公司每天能销售500块至700块工业冰。
南宁高温在华南地区较有代表性。华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高温天气一般与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相关。大约50%的高温是由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控制华南所引起的,另外50%则由南海热带气旋造成。当热带气旋中心位于南海中北部时,空气产生强烈的下沉增温运动,同时气旋汇集了本地区上空的水汽,在这种高温下,气压低得让人感觉特别闷热难受。
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2℃,且日均相对湿度超过80%时,称为桑拿天。因为,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编制的炎热指数,当相对湿度达到80%,温度如果超过31℃,体感温度就达到危险级别。据1981年至2015年数据显示,海口、南宁、广州是年均桑拿天最多的省会级城市,海口超过52天,南宁超过39天,广州达到30天。同时海口有着最长连续桑拿天的纪录,1998年和1989年都曾达到14天。
长江中下游
出梅后迅速高温,夜间也要开空调
安徽合肥,北纬32°。
8月2日,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停机坪上,放眼望去,腾起由空气过热所致的“波纹”,飞机检修人员正躺在近60℃的水泥地上检修飞机。他们走出户外,衣服瞬间就汗湿了,躺在水泥地上,地上湿了一大片。
像合肥这样的桑拿天,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常见的。这里地势低平,海拔50米左右,为典型的副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当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白天由于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地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同时,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温效应,导致高温。
长江中下游最易在出梅后迅速进入高温状态,今年7月20日以来,高温开始发展。这轮高温强度较强、持续时间长,多地突破纪录。南京、合肥、杭州和南昌度过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下旬,浙江连续14天出现高温。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中下游算是夏季夜间温度最高的地区。中国天气网《数据帝》分析了夏季各大省会级城市的最低气温,从超过28℃的平均日数来看,武汉、南昌、长沙、上海、合肥、重庆、杭州、广州、南京、济南排在了前十位,长江中下游城市占70%。
的确,相比北方夏日夜间开窗通风纳凉即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晚温差小,盛夏时夜间不开空调很难入睡。这与当地特殊的下垫面密切相关。这里江河纵横,湖沼广泛分布,有着我国著名的水田区,水源充足,蒸发旺盛,而上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像棉被一样,让近地面保持了高温高湿的环境,使人产生闷热的感觉。
西北
白天太阳暴晒如烧烤,最低气温也可站上高温线
新疆吐鲁番,北纬43°。
7月28日,吐鲁番最低气温35.7℃,打破当地最低气温极值33.9℃。吐鲁番首次最低气温站上35℃高温线,意味着全天每个时段都处于高温中。虽然热,却火了当地特有的沙疗。《本草纲目》记载“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将身体病痛部位埋入沙中,阳光、干热、压力、磁力的综合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偏瘫、颈椎病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比南方,西北的热更在于干热,暴晒于骄阳之下,身体就像烤干了一样。
西北位于亚洲腹地,四周环绕的巨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当受大陆暖高压或西伸的强大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天气晴好,阳光极强。由于地表水分少,无法蒸发降温,让人觉得干热无比。
以新疆为例,它是我国陆地上的最低点,加上地面裸露,云雨少,阳光强烈,大陆性显著,来自盆地南边沙漠的热风和北面天山的焚风,更使这里有“火洲”之称。“埋沙煮蛋”“石头煎蛋”“墙上烙饼”都可以成为现实。
华北东北
华北“七下八上”最难熬,东北也有高温逆袭
北京,北纬40°。
7月17日,北京正式入伏以来,潮湿闷热成为主题。“每年就这几天最难熬,特别潮湿,就像在南方一样,衣服几乎就没有干过。”北京市民李女士说。
内蒙古呼伦贝尔,北纬49°。
8月3日,高温天气影响呼伦贝尔市大部,其中新左旗、新右旗及农区南部日最高气温达40℃,下午3时,新巴尔虎右旗达44.1℃,突破历史纪录,当地阿拉坦额莫勒镇的王成顺一遍又一遍地擦汗,虽然内蒙古不像南方蒸桑拿般湿热,“但阳光下皮肤瞬间灼热,就像坐在火炉边烤羊肉串的感觉”。
黑龙江哈尔滨,北纬45°。
8月4日下午实时温度达33.9℃。哈尔滨历史上仅有1955年和1982年出现过3次高温天气,最高为35.8℃,这意味着上一次8月出现高温还是在34年前。
在华北,受大陆暖高压脊控制时,容易出现高温,但湿度一般在14%至62%之间,因此体感温度尚在可承受的范围,而当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湿度变大,正是人们所谓的“七下八上”桑拿天。北京、石家庄等城市都会出现桑拿天。但整个夏季,相比南方大部,华北气温算得上较为适宜。
东北地区的盛夏气温相对来说就更适宜了,高温天气本身就不多,甚至没有桑拿天。因此东北很多地区几乎不使用空调,且早晚温差较大,有时夏季早晚体弱者还会穿着长袖。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8月12日七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