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实践发现问题 科研反馈业务
杨元建:不惧“转型”的科研男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宜静

  厚厚的眼镜,一身运动打扮,不太善于言辞,但说到自己的业务与课题却十分健谈。荣获2016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并入选第三批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的杨元建,跟大众眼中的“理工男”形象十分相符。

  “科研男”来源于杨元建自己的QQ签名。从2006年到2012年,这个签名一直是“誓当科研男”。

  对大气物理或者说是科学研究,他有着执著的热情和信念。而踏上工作岗位后,他逐渐领悟到,业务实践中隐藏着无数启发科研灵感的线索,而由此取得的科研成果,必将使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次“转型” 认定科学问题来源于业务

  杨元建的科研之路由他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开启,题为《基于多平台观测西北太平洋海域上层生物物理过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个例研究》的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被收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获得了安徽省第三届(2011年)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09年7月,为了继续做“科研男”,杨元建选择到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被安排到卫星遥感研究室。然而困惑随之而来,硕士专攻物理海洋,安徽却是内陆省份,根本没有海。

  短暂彷徨后,杨元建首先从巢湖蓝藻入手,做了气温、水温、风速等对巢湖蓝藻的影响,安徽植被分布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等研究,从小处做起,很快找到了方向。2009年至2011年,杨元建在各类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多达17篇。

  在此基础上,2012年,杨元建做了两件“大事”:回到中国科技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这个项目则来源于他在业务实践中的思考。

  2012年,杨元建在合肥气象观测站预选址业务工作中发现,合肥观测站新址准备选在肥西县境内。按照城市规模和人口来看,合肥观测站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应该被定位为城市站,而从它的实际地理位置来看,离市区还有几十公里,仅依据城市规模及人口数量来评定站点的代表性,显得比较局限。综合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情况等因素,杨元建发现,城市扩张对气象观测代表性有很大的影响,由此联想到能不能通过卫星手段评估气象观测的代表性。他做了相关准备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三名审稿专家一致认可,并优先资助。

  “别人总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都是基础研究型的,在我看来科学问题也可以从业务实践中发现。”2012年,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调整业务,杨元建被调到环境气象监测室,从事大气成分与污染监测与评估工作。面对再次“转型”,他表现得非常淡定,一边跟着老同志学习,一边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

  2012年至2013年,杨元建主持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时空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揭示了秸秆焚烧和东亚夏季风地面风速变化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时空分布的影响规律特征。2013年6月,他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了“最近20年安徽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专题服务材料,获得省领导批示。

  协同合作 将科研反馈于业务

  “科研不是单兵作战,始终离不开合作。”杨元建说自己虽然毕业多年,但始终和老师们保持联系,有时候想到的课题自己没有时间研究,经常与导师合作研究。

  读博期间,杨元建发现地面均压、冷锋过境前等天气形势下容易出现污染,应与环流形式有关。当时他学业、工作和课题三方面叠加,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研究。和导师沟通后,共同指导了一名研究生做该课题,总结了东部地区秋季六大污染类型及成因,撰写的论文《秋季大气环流形势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时空分布的影响》发表在气象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阐述了大尺度高、低空环流的不同配置对中国东部区域性污染的影响,对提高秋季区域性污染现状的认识和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果课题来源于业务,研究成果必然能够反馈到业务中,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科研的目的。”杨元建认为业务要善于发现问题,多想想,延伸一下,必会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

  2015年,杨元建的同事在做环境监测评估业务中发现,近年来能见度观测方式的改变对安徽省霾日数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影响,能见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出现了间断点。杨元建立刻联想到,观测方式改变导致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突变和非均一性问题同样是个热门的科学问题。随后,他专程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找到领域内的首席专家进行咨询和请教,寻求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均一化订正的方法。类似的情况很多,面对业务中发现的科研难题,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来都是 “厚着脸皮”去向专家、同事请教,寻求合作解决。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12月13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