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三融合”为气象服务增光添彩
——湖北气象部门创新推进气象宣传科普工作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永 陆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气象信息传播的媒体参与和舆论引导,成为提升气象服务成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强化防灾减灾舆论引导,通过组织融合、内容融合、传媒融合,全方位、多形式、高效率地权威发布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增强了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的时效和覆盖面,开创了气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局面。

  组织融合,舆论引导融入大平台

  2016年汛期期间,一篇防渍涝气象科普文章在湖北“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微信群被推送之后,第二天,针对社会卫生、交通、电力、教育等各项具体需求的防渍涝科普图片、视频等被贴到公众的家门口、播放到电视中。这是湖北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如今,组织化融合和机制建设已经把气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送上了快车道。

  2016年1月,湖北省局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关于新一轮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湖北产生严重影响的专题信息,得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把舆论引导作为防灾减灾重要内容纳入总体工作部署。由此,湖北省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省防汛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小组三个组长之一,成为湖北防汛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充分利用这一组织化机制,气象预报预警和防汛救灾新闻的发布更加权威、及时。在2016年防汛关键期,湖北省局一场不落地参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政府新闻办19场新闻发布会,并主动商请省政府新闻办策划组织了首场关于雨情汛情灾情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得到省委宣传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高度评价。2017年,省气象局又以省政府新闻办名义围绕梅雨期天气、秋汛等组织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气象部门还加入覆盖全省的“湖北新闻战线”“防灾减灾宣传”微信工作群,融入全社会防汛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大网络、大平台之中。在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和科普信息的同时,湖北省局加强与省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主流媒体互动,引导媒体由单纯传播信息向综合服务转变,由单向传播防灾信息向趋利避害双向转变,增强气象信息的可读性、可用性。

  加强媒体管理同样需要组织机制的完善。2016年,湖北省局通过省委宣传部向媒体公布有关气象法律法规中的媒体责任,进一步规范媒体行为。2017年,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湖北省气象局出台有关进一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固化了媒体气象服务管理职责,强化了媒体自我约束,并实施问责追责。

  内容融合,为气象服务增添活力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气象宣传科普与服务内容日渐交融,相得益彰。内容融合就是在气象服务中展示气象宣传与科普,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体现气象服务,公众获取通俗易懂的气象信息,气象服务成效也达到最大化。

  在防汛抗洪关键时刻,湖北省局一方面主动对接媒体需求,另一方面努力吸引媒体加入到气象服务和气象新闻宣传与科普工作当中,将气象服务、气象新闻宣传、气象科普融为一体,更好地借助和运用媒体的力量拓展、扩大、延伸气象服务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气象精神。

  2016年汛期,湖北红安、沙洋等地降水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灾情严重。省气象局通过微信工作群等渠道及时主动发布降水实况信息,引导媒体加强预警信息、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传播,开展受灾地区现场报道。在省委宣传部门指导下,省级各类媒体与当地媒体迅速行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长江云”等媒体有关抗洪精神和一线人物的宣传报道中,凸显了气象工作者的身影,增进了公众对气象工作的了解。

  湖北气象部门率先将气象科普引入舆论引导,近两年发布原创科普产品50余条。例如,2016年汛期,湖北省气象局从第一份《暴雨灾害防御提示》起,一连发布20多条应景气象科普多媒体产品,并通过微信工作群向各级各类媒体推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联合4家电视媒体直播气象专家谈“天”,四天超过40小时;2017年,联合中国天气网、网易连续68小时直播长江1号洪峰过境武汉。媒体服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获得高收视、高收听和高点击率的回报,中国天气网湖北站取得开通省级站直播以来最高浏览量和最多转载。

  防汛抗洪关键时期是传递部门正能量,反映工作、鼓舞士气的最佳时期。每当重大天气过程来临,湖北省局均派出专家和记者深入灾情严重地区,调查评估、指导服务、采访报道。近两年发出生动记录一线故事和人物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达100余篇,向社会展示了气象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传媒融合,让气象声音传得更远

  湖北省气象部门在重视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统筹协调能力,融合部门内外以及各级媒体之间的资源,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扩大传播渠道,增强气象声音,媒体宣传效果显著。

  当前,湖北省气象部门利用“组织融合”部署媒体滚动插播、直播气象灾害等级划分及防御指南已成为常态。各类新闻社交应用软件为媒体气象服务注入科技与时尚新活力。覆盖全省的湖北移动政务新媒体“长江云”开辟气象专栏,服务长江流域防灾减灾和经济带发展。湖北气象部门积极利用官方微博、微信滚动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和科普信息,制作发布科普图解和视频,开展十余次线上互动活动和直播。

  2016年汛期,湖北省气象局联系中央驻鄂、省内主流媒体记者进行集中采访并发布20余篇通讯稿件,《连续72小时的风雨瞭望员》《80、90后守堤“五虎将”》等一批充满正能量的报道,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6年,湖北省局率先参与中国气象局《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大型直播活动的策划组织,邀请省市主流媒体记者与中央媒体记者一起,与权威专家“说说暴雨与防汛那些事儿”,刊发相关报道60余篇,多媒体同步直播和全媒体推送反响强烈。

  通过精细的媒体策划,宣传效益看得见、摸得着。湖北省气象局通过《中国气象报》扩大对恩施绿色生态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地方党委政府号召各部门向气象局学习,推进了当地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山巅上的雷达站》等一批报道登上人民网、新华网,在湖北“新闻联播”播出4分钟。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定期推出“为农服务”节目,气象老专家成为新华网、经济日报等媒体的特约通讯员。

  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无疑,“三融合”增强了媒体气象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部门产品不接地气和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新闻宣传与气象服务的协同共振大大提高了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2016年湖北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5%,位居全国第一。

  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彭军表示,“三融合”完善了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深化了媒体合作机制,强化了媒体联动机制,已成为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湖北气象部门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三融合”长效工作机制,将有益探索转化成常态工作方法,让媒体在气象服务中更有作为。

  (责任编辑:栾菲)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