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俊 通讯员 张虹
拥有园林式的办公环境、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团结奋进的集体、人性化管理的领导班子,这是记者对重庆市璧山区气象局的第一印象。2018年2月,该局获“全国气象工作优秀集体”称号。
“精彩来自于团队。”谈起获得“优秀集体”称号的心情,璧山区气象局副局长徐燕这样说。
“听风听雨过清明”,对于璧山区气象台台长蔡国强和全体预报员来说,今年的清明节可谓是“风雨交加”。
“预计4月4日傍晚到5日夜间,我区将有一次较强的降温降雨天气过程”,4月3日,预警信息发出之后,璧山区气象台全体预报员取消了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安排了人工消雹作业。
4月6日,璧山区气象局村级服务站的QQ群里出现了一张葡萄叶的图片。蔡国强点开图片,发现图片上的叶子有一个小小的洞,发图人是璧山区大兴镇的葡萄种植户,他说这是被冰雹打的,但是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看到这里,蔡国强笑着和同事王君微说:“看来大家还不知道5号凌晨人影办实施了防雹作业,要不然就不是这么一个小洞了。”“是呀,现在正是葡萄生长的季节,要是被打烂了,不晓得要损失多少了。”种植户说。
从4日至5日,蔡国强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超过了24小时。或许,准确预报每次重大天气过程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是应尽职责,但是团结一致做到每次过程一丝不苟、毫不松懈,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来璧山工作四年多的王君微说:“生活在这小而美之城,见识了她的日新月异,我们都更愿用心去呵护她的美丽。”璧山区气象局以现代化思维,用心构筑灾害防御网络,筑起了一道防灾减灾防线。
2011年,“永川模式”孕育而生,璧山区气象局抓住机会,用两年的时间创建了自己的“永川模式”——璧山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并将其延伸到11个区级部门和全区15个镇(街)、187个村(社区),探索形成了气象工作三级政府化管理的组织架构,构建了“区—街镇-村(社区)”三级预警联动体系,实现农村每三户有一个联系人负责传播预警信息,有效推进了预警信息向“最后一公里”传递。
2012年,该局开始编制璧山县“三农”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这是从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该局领导带头加班加点完成了方案的编制,并在运行过程中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团结在一起就很优秀,做‘三农’服务方案那段时间,大家越挫越勇。”徐燕说。
自实施“三农”专项建设以来,该局按照“六有”标准建成了15个街镇气象服务工作站,187个村级气象服务工作站,制定了管理制度,理顺了工作流程,在农业园区安装了大喇叭播报系统,全区15个镇街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针对特色农业,该局在渝西蔬菜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建成了智慧农业物联网基地,实现了根据气象条件智能灌溉、智能补光、智能控温和远程精准控制,提升了整个蔬菜基地的农业科技化水平,为重庆引进和推广高端蔬菜提供了支撑。
从2014年起,璧山区气象局就开始为大兴镇的葡萄种植户提供专题服务。璧山区种植户张元梅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软件告诉记者:“你看这个是农气掌上通,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如果看到要下大雨或者刮大风,我就会组织工人们提前盖上薄膜,挖深排水沟渠,这样避免了很多麻烦,减少了损失。”张元梅口中所说的是璧山区气象局为农户提供的重庆农气掌上通(一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APP),遇有灾害性天气来临的时候,气象局可以通过它直接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农户,同时也会以大喇叭播报的形式提醒农户采取防御措施。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4月25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