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建忠
■ 不断增强环境气象预报及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形成综合、立体、自动化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
■ 发挥科技优势,助力增林增绿;与林业部门合作,守护林业生态安全;助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脱贫致富新平台。
■ 开展城市通风廊道方面的研究及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增强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中原大地,青山绿水间一片生机盎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河南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机制上擎起“利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植绿护绿,建设“森林河南”,厚植发展优势。在这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河南气象部门不断开拓创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细节之中。
护蓝
河南是农业大省,每年夏秋两季,与丰收喜悦接踵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问题。弥漫在空气中的烟尘,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痛点。而至秋末,自北向南出现的雾和霾天气也成为河南人民“心头之患”。
近些年来,河南省气象局不断增强环境气象预报及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综合、立体、自动化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在服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科技支撑作用。
阡陌纵横,信息汇聚。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网、生态与环境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为气象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省共建有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了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立体探测系统;建有风云三号卫星接收设备,建设风云四号卫星接收基地,支持风云极轨系列等卫星资料投入业务使用;建成15个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20个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近5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95个农田小气候及实景监测站。
主动聚焦新目标,在环境气象科研上着力。由全省18个酸雨观测站、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5个气溶胶观测站、22个辐射和紫外线观测站及22个三维雷电观测站组成的环境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初具规模。针对环境气象敏感和热点问题,气象科技人员开展针对性攻关,强化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区域联防联控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决策参考。
可以预期,随着“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干预措施应用”“城市功能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气象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会在河南呈现出别样光彩。
增绿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有一片绿海,河南人民骄傲地称它为“河南的塞罕坝”,其生态服务价值每年高达6.96亿元。在这一片绿意里,气象工作者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助力增林增绿,冲锋在生态建设一线。
“天眼”监火情,守护一枝一叶。河南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一棵树苗,一片绿叶,都弥足珍贵。而火灾,是森林的巨大威胁。为此,河南气象部门与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林火遥感监测、长时间林火日数预报、植被长势监测、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工作。在2003年至今的16年间,双方共监测森林火点6334个(次),发布森林火点卫星遥感监测通报1329期,守护了河南林业生态安全。
守护绿色只是河南气象部门工作的一方面,增绿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绿,从何处来?
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的国家花木博览园内,气象部门建立了全省首个花木园区小气候观测站,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花木气象科技示范园,针对花木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开展一系列分析研究,为花木特色产业提供精细化服务。“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种植模式,鄢陵花木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5万亩的速度增加。”鄢陵县花博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文科说,以科技延伸产业链,是气象部门带给鄢陵花木产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为建设“森林河南”储备了大量花木。
除此之外,气象部门还助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脱贫致富新平台。
近十年来,河南先后建成豫西苹果、西峡猕猴桃、荥阳软籽石榴等一大批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而在这些基地旁,白色围栏里的小气候监测站,时时刻刻保护着这一方生态之地。封丘县气象局针对当地5万亩种植面积的树莓开展精准气象服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亩均效益8000多元;西峡县气象局向当地“果、菌、药”三大特色产业的590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41个家庭农场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为特色生态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特色服务。
兴林而富民。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在河南省已不鲜见。据统计,全省林业年产值由2012年的1088.7亿元增至2017年的1966.3亿元,平均增速在10%以上,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添彩
在河南气象部门看来,守护蓝天、增林添绿都是“分内的事”,所以行动不止于此。
为响应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气候规划,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管理,保证城市主风道畅通的要求,河南气象部门已开展城市通风廊道方面的研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国际花卉商务中心等大型项目依据气象部门的通风影响评估,最终修改了建设方案;洛阳气象部门开始探索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已经在该市规划了“引风”“导风”城市功能,最大程度发挥通风廊道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里子工程”。鹤壁市是河南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市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加密布设城市气象监测网,开发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内涝监测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气候品质既是对农产品品质的评价,也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认可。被称为“中国三樱椒之乡”的柘城,是河南首个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落户之地,为农产品注入了全新的气象科技含量。而在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美誉的灵宝市寺河乡,其所产的苹果通过了该省首个果品气候品质评价,大幅提升了品牌的附加值。以此为契机,河南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将把中原各地农产品更好地推广出去,与优美的生态相得益彰。
荒山披锦绣,国土绘丹青。河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表示,要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和环境问题治理中的先导联动作用,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彰显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和作用,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丽镌刻在时光的年轮里。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1月21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