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跟着总书记看气象)绘就中原水清粮丰的气象画卷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多后再次来到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考察调研。一朵花、一株草、一口粮、一渠水,所行之处无不是他牵挂的百姓民生,到处都有气象服务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护佑一渠清水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护佑一渠南水润北方。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南阳市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而位于渠首的丹江口水库,可谓名副其实的“水龙头”、京津地区的“大水缸”。

  近十年来,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气温增幅显著,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影响库区蓄水量与库水品质;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突发性气象灾害等问题,也成为丹江口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潜在威胁。

  问渠那得清如许,多元保障“护水”来。围绕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水质提升、生态保护等需求,河南省气象局、南阳市气象局积极推动“开源”与“截流”并举的气象服务保障。

  为水库“开源”,气象部门充分挖掘丹江流域空中云水资源,建成信息化可视化智能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协调丹江口库区及汇水区三省六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依靠南阳姜营机场增设增雨飞机作业基地,为常态化作业创造条件。2020年,河南省政府将丹江口水库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纳入气象强省建设意见。

  “截流”意味着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开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拦截”不利因素,提供科学支撑。南阳市气象局局长刘杰介绍,通过加强水源地气象综合监测站网建设,气象部门在南阳建成风云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多要素气象站26个,以及囊括14类监测项目的国家级生态气候观测站,形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生态气象监测系统。

  基于综合监测数据,气象部门可对水源地湿地面积、地表植被覆盖率和长势状况、水库区域水体面积等进行科学评估,掌握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状况,为地方保护库区周边生态环境、防范水土流失、科学调度水资源,提供更加精准的分钟级气象监测数据流。

  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丹江口湿地生态遥感年度报告》显示,水体面积达370.43平方公里,较2019年同期增加130.86平方公里;湿地总面积达414.00平方公里,较2019年同期增加48.73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河南境内长度达731公里,占干线全长的一半多。“如何在突发灾害性天气下,避免危及南水北调干渠的险情发生,做好险情应急处置,事关南水北调输水安全。”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王新敏介绍,省气象台与干渠沿线地区气象部门加强上下联动,切实做好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及时为地方政府和防汛部门做好防范工作提供精细化服务。

  端牢一碗科技粮

  仓廪实,天下安。5月,中原大地麦浪翻滚,小麦正进入灌浆成熟期。

  在5月13日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

  “多灌一天浆,多见一斗粮。”这个时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加之后期存在干热风风险,如何保证水分直接影响着今年小麦产量,也关系着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能否再获夏粮丰收。

  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种植大户陆爱东在家用手机上操作着自动化灌溉系统,一天就浇完了几百亩小麦。“通过手机App,就能知道这地里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不仅节省时间,还减少了成本。”

  在该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一个农业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格外引人注目,它可以实时监测农田内的苗情、土壤肥力、墒情。除此之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也融入示范区物联网控制中心。

  “该系统融合了作物生长、天气预报等信息,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征、需水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灌溉施肥决策指令。”开封市气象局副局长刘忠阳介绍,现在一亩地需要浇多少水可以准确测量、随时查看。这些便民气象科技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的实施。

  河南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郑世林介绍,从2020年开始,河南省气象局围绕现代农业服务新需求,将网格化智能监测系统和人工智能气象服务等融入田间管理,充分利用气象AI探测、智能网格预报、精准智能互联等新技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从离散到网格、从人工到科技的高效转变,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今年河南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多发,但在周口市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周群元种植的麦田里,丝毫看不出曾遭遇病虫害的痕迹。“多亏了‘慧眼’保驾护航。”周群元说。他口中的“慧眼”,正是河南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在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添置的AI慧眼智能识别系统。借助该系统,在病虫害发展初期,他一收到虫情预警,就及时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服务乡村振兴路

  在“中国月季之乡”南阳, 一朵“小市花”不仅带动年产值25亿元的特色产业,更让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月季、发展生态旅游增收致富,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灿烂。

  以花为媒,当地气象部门通过研究分析月季生长发育特征,制作花期、观赏指数预报,开展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用智慧气象当好特色产业发展的“护花使者”,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河南气象部门融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打造多个观测试验基地,形成特色作物气象观测体系,构建全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布局。”郑世林介绍,通过打造高标准特色农业气象保障先行区,不断提升涵盖花卉苗木、林果、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能力。

  在“山水茶都”信阳,茶园面积已达215.3万亩,总产值130亿元,茶产业带动全市10余万人口摆脱贫困。信阳毛尖绿了信阳山、富了信阳人,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信阳市气象局副局长梅新建介绍,该局成立了茶叶特色农业专业气象台、茶叶气象重点实验室、茶叶气象服务中心,不仅要制定茶叶适宜生长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开展气象灾害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还开展茶叶品质认定,从气候生态品质溯源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茶叶气象台首次发布《信阳市茶叶气候公报》,综合评定2021年度信阳毛尖茶气候品质为“特优”等级。据河南省茶叶进出口集团董事长王鹏说,今年第一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发运信阳绿茶3100吨,第二季度签订发运合同2100吨。

  围绕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花生气象服务中心落户河南,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三门峡苹果、信阳茶叶、驻马店花生等3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柘城三樱椒、灵宝苹果、温县铁棍山药、宁陵酥梨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工作。精细化气象服务正助力河南特色农业产业稳步进入发展快车道。

  (作者:王若嘉 周爱春 谷玲果 王秀芳 刘忆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