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从源头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风险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进入汛期以来,多发频发重发的灾害性天气,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在慨叹天灾无情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对灾害的防范是否到位,决定着损失的程度。

  台风“烟花”陆上维持时间达95小时,所经之处累计雨量屡破历史极值。但事后统计,“烟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尚不及路径相似、陆上维持时间74小时的2018年台风“温比亚”造成损失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科学的预报预警和到位的防范措施是关键。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洞见。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实践证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风险,关键在于科学预报预警。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将深圳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经验推向全国。其中深圳市气象局创造的“31631”服务模式,在源头防范上就有独到之处。

  天气系统变化多端,尤其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难度极高。通常情况下,中短期预报能打出更多提前量,短时临近灾害天气预报则相对更精准。与之相对应的防范工作也应综合考量、步调协调,不仅需要在灾前做足人力物力准备,也需在采取停工停学安置转移等措施时,精准把握时机,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31631”服务模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将天气预报的规律与防范工作的需求融为一体。

  提前3天定量预测过程风雨,让相关部门对灾害的严重性心里有底,对如何调配人力物力、是否停工停学等精准施策。提前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人员转移安置便可有的放矢。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滚动发布的精准气象信息,成为防范工作最关键时段灵活调配力量、查漏补缺的科学依据。

  预报预警如何落实到防范行动?还要看制度保障。深圳从立法层面解决城市防灾减灾顽症难题。一个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一个政府规章《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加上7个相关规范性文件,让深圳“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彻底落到实处,让气象预警真正成为令行禁止的“发令枪”。

  2018年9月,“强度极强、范围极广、破坏力极大”的台风“山竹”袭击深圳,“31631”服务模式立下汗马功劳。针对性预警发出后,9月15日晚间至16日,深圳全市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地铁公交全网停止运营。在“山竹”影响最大的时段,深圳成功实现“坚壁清野”。17日台风影响结束后,全市迅速复工复产,公共交通全面恢复。深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的防范效果。事后,据应急管理部统计,“山竹”与往年强度相近台风相比造成的损失最少。

  随着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尤其在气候变化影响越发深入的背景下,“深圳经验”告诉我们,让科学预报预警与立法制度保障深入每一个角落,是我们面临灾害侵袭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最大底气。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