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队走进拜泉生态农业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按语: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拜泉县曾是“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的地方,由于过度开垦,到20世纪70年代,黑土层由1米锐减到30厘米,水土流失、沙化现象严重。面对严酷现实,在接力赛似的植树造林、治坡治沟工程下,全县近30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提高到23.7%。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减少88%,土壤有机质提高0.51%,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如今,拜泉已由单纯的生态农业发展到系统的生态经济工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创造最高的价值,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工程使拜泉正在走出一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最佳路径。

  8月18日,“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活动组一行,深入拜泉县新生乡五岭峰、通双河流域、双仁流域实地感受当地生态农业成果。

  时下,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正装点着黑土大地,针阔混交林郁郁葱葱成为守土有责的卫士。拜泉生态农业建设的领路人、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生态建设顾问王树清介绍说,拜泉县以“十子登科法”,即“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种苕条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里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翁地栽树结果子,平原林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场子,综合经营抓票子”,作为水土流失治理推广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年人均收入从三十年前的不足百元增加到八千多元。姜虹/摄 苗艳丽/文

  

  相关阅读:

  【黑土地上的拜泉】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拜泉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七月最热,历年平均为21.5℃,最冷为一月份,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2.8℃。其特点是:春多大风、少雨干旱;夏短炎热、降雨集中;秋多晴天,降温急剧;冬长严寒,干燥少雪。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拜泉县为东北著名的黑土地带,土壤类型分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五个土类。拜泉县植被处于森林与草甸草原的交错地带,具有森林和草甸草原或草原化草甸相互交错分布的特点,在植物区系上属于蒙古植物分布区,因此植被景观呈现为柞树森林—草甸草原,垦前呈森林—草甸草原植被。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虽然春季经常干旱少于,但夏季降水充沛,所以植物生长茂盛。

  【三道防线】这是拜泉县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第一道防线—坡面防护工程,即山顶栽松戴帽子,林缘和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第二道防线—田间工程,即按等距营造农防林,等高垄作修梯田,蓄水保墒就地渗透;第三道防线—沟道工程即沟头修跌水,沟底修谷坊,沟侧削坡插柳顺水下山。

  【生态农业改变拜泉】走进新规划的拜泉县卫星小流域辖区6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眼见一排排新栽植的落叶松、樟子松、银中杨、云杉等各类树木,就像排着整齐方队威风猎猎的哨兵迎风傲立;沿线新规划的马铃薯、甜菜等特色作物的产业种植带错落层叠;桥涵、水库、笔直延伸的“一路四沟”和整齐划一的农庄无不彰显着新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队走进扎龙湿地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格苗 袁长焕 通讯员刘晶 王东报道 在总面积达21万公顷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活着400只左右的野生丹顶鹤,占到全世界现存数量的五分之一。1975 年,黑龙江省水禽资源调查队发现,竟有6类鹤同时栖息在这一区域,而全世界也仅有15种鹤。丹顶鹤,便是这6类鹤中最重要的一种。

扎龙丹顶鹤 张格苗摄影

扎龙丹顶鹤 姜虹摄影

(责任编辑:赵天宇)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