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流台站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喀左县气象局三十年发展写实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长青 通讯员关心

 

  改革开放30年来,辽宁省西部贫困地区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气象局也由昔日的“麻雀”跃身变成了今天的“凤凰”:2005年获“全国气象部门局务公开先进单位”,2006年获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技先进集体”;2007年获辽宁省“省级城市花园式单位”称号;2005年和2008年获得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单位”称号。30年的艰苦积淀,换来了喀左县气象局今天辉煌的成就。

  

“喀老六”摘掉“落后帽”

 

  走进喀左县气象局大院,整洁明亮的办公楼和宽敞的院落令人心情豁然开朗,观测场隔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花木与办公楼遥相呼应。“当年的气象局,院子是用铁蒺藜围起来的,100多平方米的3间瓦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单身职工宿舍,观测场周围乱七八糟堆放着木材、石头……在朝阳市6个县级气象局中喀左局排在最后,是有名的‘喀老六 ’。”聊起过去,已在喀左县气象局工作了37个年头的县防雷中心主任王化成感慨颇多。“今非昔比了,我们在破草场上建起了花园,职工人均办公面积超过了100平方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生活,舒服!”王化成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继2005年获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后,2008年,该局又蝉联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单位”,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数首家。

  喀左县气象局将气象服务扩展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30年前,喀左县气象局只有一台打字机,所有业务都靠手工完成。2002年以来,在局长孙立德的带领下,气象局各项业务在朝阳地区连年第一,气象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两件事至今都是喀左县气象人引以为豪的,一件是防雹,那时候购买防雹炮弹的钱需要从百姓手里收,一到要下冰雹的季节,农民就会主动到村委会交炮弹钱。一件是增雨,1998年5月一次增雨作业后,老百姓家家包饺子冒雨给作业人员送,那种感动一辈子也忘不了。现在防雷工作也打开了局面,相关单位主动找气象局进行防雷检测。

 

“点土成金”的气象信息

 

  采访中,喀左县大城子镇小河湾村大棚户张振金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从来不看县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而是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预报。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离不开县气象局了,十年来每月的《喀左气象》已经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大棚气象信息成了我的主心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棚气象信息就像我的眼睛一样。有了这双眼睛,管理大棚相当容易,无论是打药还是冲肥都能赶在好天气里进行。现在经常有周围的棚户向我要天气信息。”

  张振金口中的大棚气象信息,是孙立德一手创办的。2000年9月,喀左县气象局率先开展了乡镇天气预报业务,并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成立了首家“大棚生态气象监测站”,以大棚生产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大棚内不同层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作物各生育期生育指标、病虫害、土壤温度传导等生态气象观测,提供大棚黄瓜、青椒、西瓜等作物气象条件指导服务。2006年,他们开通了大棚手机短信服务,免费为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2000多大棚户提供天气预报和大棚气象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大棚试验户贾凤杰种植的青椒亩效益高出其他棚户3500元,平均果重0.35公斤,最大0.5公斤,多次选送北京超市做单果展示品,销往北京5家大超市。通过大棚户之间的信息互通,受益棚户远远超过2000户。

 

山沟里的科技之光

 

  采访中,记者得知,孙立德这个山沟里的昔日高考落榜生,凭借多年的研究成果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县级气象局首位研究员。10余年来,在孙立德的带领下,全局26项科研项目中有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填补国内空白,7项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共有56篇论文获全国、东北地区、省市优秀论文奖。为了更好地开展人工增雨雪工作,喀左县气象局技术人员不断开展科学研究,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2006年,喀左县气象局获得“全国气象科技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年初开始与县果树局联合免费为酒葡萄种植户和有关技术人员提供酒葡萄病害的防治及生产建议等手机短信息,效果非常好,全县3万亩酒葡萄能够采摘的有2000亩,最高每亩可达2000公斤,收入6000元。明年免费手机短信大棚用户争取达到2万户,和省农科院相关部门合作,再用上3至5年的时间,开发病虫害防治指数预报,为播种、追肥、收获期病虫害防治把关。”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未来的发展,孙立德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气象局为抗旱减灾、开发风能、农业增产增收费了不少心。今年中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希望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实现新的跨越。”喀左县委常务副书记谷永舫对记者说。副县长李世均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喀左气象工作,支持喀左气象事业。

  从“老六”到“全国第一”,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相信喀左气象工作者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苏玉君)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