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谈媛 张明禄
进入2012年,全球气候似乎比往常显得更加非同寻常。一场罕见持续性暴雪寒潮天气,几乎要将欧洲大陆“冻结”。而在同属北半球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局地气温甚至超过30℃,打破了近几十年来的纪录。华盛顿的部分樱花也因天气异常暖和提前盛开。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干旱加剧等现象仍在发生。
近年来,全球天气气候频走极端,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后极端天气气候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前不久公布的一份气候报告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预测:气旋、热浪、暴雨、干旱等天灾会不定期侵袭世界各地;南欧和西欧地中海沿岸国家,将会频繁遭受热浪侵袭;北非旱灾更加普遍,令饥荒问题恶化;一些岛国或会因风暴的频繁吹袭,影响农作物收成,若天灾发生频密或强度增加,更令人群定居处被摧毁,许多居民被迫迁徙。
人类,是迈向更加光明和灿烂的未来,还是堕入阴暗和残酷的末日?对于未来,人们不免划上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从北极熊、斑嘴鸭、刀鱼等气候变化的无辜受害者,到纽约、伦敦、上海等无数面临海平面上升的沿海城市,再到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被耗之殆尽后的人类自身,透过这一扇扇看向未来的窗口,人们没有理由不深感危机。
危机急迫之时,往往是转机出现之际。2012年,这个被科幻电影渲染为世界末日的年份,足以成为一个破解人类发展危机的新起点。以此为契机,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则显得恰如其分,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敦促人类重新审视自身活动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反思其给自然界带来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以及大自然据此给予人类的反馈,汲取前行动力。
人类昨日的经历,启示着未来的走向。
顺着人类文明长河往上游走,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气候因素决定了何时狩猎、何时播种,人们祈求全年风调雨顺,而当收成因旱涝等灾害而减少时,整个村庄可能因为饥饿而迁移。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也差不多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之有埃及,幼发拉底河之有巴比伦,渭河流域之有周、秦,正如希腊先哲泰斯勒所说“万物来自于水,亦复归于水”。
几千年来,由天气、气候和水塑造的人类社会,在从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获益、抗御其带来的灾害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它们。过度放牧、耕犁草原、灌溉农田,都左右了当地的天气气候;城市的发展,也在形成独特的天气气候系统。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这一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人类今日的主张,塑造着未来的生活。
人类应该清醒认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与后续事件,如干旱导致缺水地区的人们抢夺水源;暖冬让习惯温暖气候的害虫变得猖狂,使作物歉收;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终将超越天气与环境的层面,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甚至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将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人类采取怎样的理念,取决于人类是否能从根本上去呵护地球。
有着五千年生存智慧的中国人,可以为解决当今全球危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主张。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敬天爱物的观念,人类与万物同根同源,是自然的产物,而非自然的主宰或奴隶,人类应将仁爱之心泽及草木禽兽,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重归生命本原,敬天爱物,适应自然,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只有这样,人类发展才会如鱼得水,才会变“透支”未来为“储蓄”未来。
人类明日的行动,储蓄着未来的动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类采取有力行动迫在眉睫。这不仅意味着要抓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还应该未雨绸缪,更多地思考如何根据外界变化,积极探索调整和重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抵御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更为现实和紧迫的任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便是对其最为朴素的解释。
由于气候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大气、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和太阳能、风能等气象能源的改变,所以开发利用气候气象资源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考量,适应气候变化,正是尊重自然的一种积极而现实的选择,那么,开发利用天气、气候和水资源便是尊重和适应自然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举措。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评估,为优化能源结构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数据;通过大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努力改善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加强农业和生态气候区划,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及农业生产力布局,在开发利用天气、气候和水资源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保障作用。
然而,大到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战略决策,小至地方发展规划,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受其影响较大的部门,都应该采取多项适应举措,与气象部门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开发利用天气、气候和水资源的“合力”。例如,应当选育对不利条件忍耐和抵抗能力强的品种、应用生物技术、调整农业种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要更多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增强水利工程的淡水调蓄功能等;要进一步研究天气气候与流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在提高预警水平和时效的基础上,实施可持续防御和控制计划。
大自然没有“国籍”,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同在一条驶向未来的“诺亚方舟”上,而“船票”就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全人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就能凝聚起化危为机、推动发展的内驱力,就能形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推动力,就能走上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