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访谈】气象专家详解高温天气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进入5月,高温天气成为了全国大部地区的热门话题。从南到北,各地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记录频频被刷新,全国范围内出现的高温天气除了让人感叹“春光易逝”之外,还对突然到来的“高温洗礼”有些猝不及防。面对高温天气我们需要如何注意哪些方面?中国气象网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小玉,为我们解析高温成因并介绍应对措施。

  嘉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小玉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 赖敏

  记者:从气象角度,我们对高温是怎样定义的?

  黄小玉: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西海南等部分南方地区已经达到了高温标准;北京河北等地气温飙升较快,炎热的感觉的确也是有的,但最高气温未超35℃,尚未达到高温标准。

  气象学上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2℃视为正式入夏。即便5天的日平均气温都达到这个标准,也不能确定入夏,因为还需要观察其稳定性。

  记者:请问我国对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是如何规定的?

  黄小玉: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的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日益严重。为此,我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新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将高温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三级。

  不过部分省市还是根据自己的特点继续沿用2007年的气象灾害预警办法,将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闷热,一般指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酷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

2012年5月2日,北京最高气温突破30℃,市民顶着烈日出行。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记者:高温会对公众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黄小玉: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天气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中暑、患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农业方面,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就会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不仅对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还会危及国家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有何应对建议?

  黄小玉:首先广大公众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并根据预报预警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安排,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须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其次,5月是北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要密切关注高温少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防御干旱、干热风以及病虫害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另外,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森林草原火险防范应对服务工作。

  相关阅读:国外高温热浪的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

  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也称显温)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小时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发布高温警报。

  德国科学家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制定了人体体感温度指标。例如当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超过41℃,热死亡率显著上升。因此以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大于41℃为高温热浪预警标准。

 

(责任编辑:郝静)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