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3日 来源:SRC-872

  暮春初夏之际,美丽富饶的鄱阳湖,芦海浩荡,水天相接。世代寄居、生长湖畔的万物生灵呈现出盎然勃发的生命力,洋溢着江西自古而今崇尚自然的文化气质与生态理念。

  赣鄱大地,钟灵毓秀。依托着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江西省打造出一个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区域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在这一生态经济区内,有与陶瓷签下千年契约的小镇,也有以铜业生产闻名全国的新城。面对着曾有的资源不断枯竭的严峻形势,置身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如何演绎蓝天白云下的绿色崛起的传奇?且随着中国气象报社“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报道团队的脚步,一起去探寻吧。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唐淼 邓志华 邓敏佳

  站在鄱阳湖港口,极目远眺处烟波浩渺、气势磅礴,耳畔边不时响起游船的马达声,鼻间闻到些许淡淡的鱼腥味,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眷顾并赋予的一片美丽与祥和。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尽显神奇与魅力,具有独特的生态区域优势,在长江流域发挥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围绕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近年来,江西省着力探索并努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天平两边博弈。正如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兵所言,江西省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早,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面,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独特的气候孕育了鄱阳湖区域独特的生态特点

  鄱阳湖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之水,下汇长江,构成完美的鄱阳湖独立水系,流域面积为16.22平万公里,相当于江西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在鄱阳湖中,有许多大小沉浮的岛屿,形成了众岛星列、簇簇拥翠的壮观景象。

  据江西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怀清介绍,江西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暑热,秋季凉爽,冬季湿冷。作为江西的“眼睛”,鄱阳湖因“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水陆交替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湖内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浮游植物800多种,高等植物600多种,浮游动物607种;湖中鱼类140种,占长江水系中鱼类的46.7%;此外,还有豚类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鄱阳湖蕴藏的珍贵特种基因以及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淡水湿地乃至世界上都十分罕见。

  九江市星子县被誉为庐山和鄱阳湖相恋的地方,其境内鄱阳湖岸线长118公里,鄱阳湖星子水域面积有373平方公里。星子县副县长熊杜明告诉记者,鄱阳湖是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重要的越冬栖息地。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及中国东北等地飞来,到第二年春天离去。

  虽然记者到访的时间恰逢远方的候鸟离去时,但是顺着熊杜明手指的方向,仍能看到风中层层叠叠的芦苇在摇曳,辽阔的青草地上现出牛群悠闲的身影,白云点缀的蓝天偶尔飞过展翅高飞的鸟群。一切的宁静与美好都在昭示着这里的确是候鸟们最为中意的理想栖息地,不愧是“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鄱阳湖保护区内的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还有白鹤、黑鹳等10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白鹤总数达4000余只,占全世界的95%以上。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发展与保护,如何在天平两端博弈?

  鄱阳湖是典型的季节性湖泊,“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独特自然景观。据刘兵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江西省就将山、江、湖融为一体开展生态保护探索,针对当时鄱阳湖流域生态失衡严重、环境恶化和经济落后等问题,开始启动“山江湖工程”,并随后相继实施了“灭荒造林”、“山上再造”、“跨世纪绿色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脚步的加快,这里的生态保护形势依旧严峻。近年来,鄱阳湖水域面积的变化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2011年,江西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导致鄱阳湖出现严重干涸;2013年10月下旬,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和长江水位偏低影响,鄱阳湖水面比历史同期偏小1/4,为近十年来卫星遥感监测同期最小水面。鄱阳湖保护问题,一再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既要保证生态的健康、永续发展,又不能让老百姓守着贫穷过日子。如何发展?怎样保护?成为摆在江西甚至是全国的一道亟待攻破的难题。

  “我们的发展决不能走先破坏再修复的老路。”刘兵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能照搬与复制,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按照功能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成“两区一带”,即湖体核心保护区、高效集约发展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希望能够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4月底,在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市甘露镇岭背熊家村,记者视线所及之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树,让人心旷神怡。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其中,宁静而闲适。村理事长熊德和用“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来形容自己的村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熊德和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仅有68户、人口283人的村落进行全省首家村级太阳能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现村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示范村。这个普通的村庄正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甚至是江西全省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平衡的一个直观剖面与缩影。

  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成为我国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标志着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将带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一理念将付诸于实施中。

  经济可以很绿色,但绿色如何转化成经济?

  身处在景德镇市瑶里古镇的手工制瓷作坊,时光仿佛倒流百年,巨大的石锤在河边敲打着瓷土矿,屋里摆着一块块码放整齐的釉果。千年窑火铸就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可是,千百年来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对瓷土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景德镇优质瓷土的枯竭。景德镇市发改委转型办主任张钧说:“以前,在瓷厂工作一天,人们的白衣领都变成了黑衣领。”

  现在,通过燃料改造、窑炉改造,制瓷以电、天然气为主,节能减排效果大幅度提升。2009年,景德镇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虽然时代在变化、脚步在前进,但是景德镇人对陶瓷的热爱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色彩,相反他们更加倍珍惜自然资源,明白人与自然的鱼水关系,对其爱护有加。

  景德镇的蜕变无疑是高效集约发展区内一个成功的范本。此外,南昌高新区打造成风光旖旎的城市花园。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科员刘音书说:“近年来,高新区大力发展绿色高新企业,始终秉承‘没有一根烟囱,没有一个燃煤锅炉’的环保理念,从审批这关开始就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铜城鹰潭,铜产业的快速发展曾带来了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而如今“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正在成为其新的名片。

  在新余,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这里先后推动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绿阴行动”,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重视生态农业发展。 

  相比之下,湖体核心保护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在保护住生态红线的同时,如何大力提升当地经济水平依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星子县,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虽然已逐步成为历史,但是当地仍然需要经济的大力刺激。据星子县副县长吴伟清介绍,为了保证生态,星子县多年来没有引进任何一家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同时,还肩负着部分庐山的森林防火压力以及当地对于血吸虫的治理与阻断。“这些工作不能产生一分钱的经济效益,当地财政压力很大。”县发改委副主任陈维林希望,国家和省级政府能够在补偿机制和政策上能给与像星子类似情况的地区进一步的倾斜与扶持,以推进这些生态保护区的经济发展。有专家曾表示,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整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不能由相对落后的地区独自承担,国家应在财政上有所帮助与体现;而当地也要自主开发相应的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经济实力。

  如何能够真正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与其他地区一样的发展成果,星子县正寄希望于高起点、原生态开发鄱阳湖生态旅游,如引进投资1亿元的流星山旅游度假项目、5亿元的鄱阳湖沙山旅游开发项目和10亿元的鄱阳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吴伟清坦言道:“我们要保护自然,也要实实在在地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因为只有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他们才不会偷偷违反规定,再度围湖打渔,破坏生态。而这里的人们也在期待着,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

  青山绿水养育了风光无限的鄱阳湖,鄱阳湖又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并保护着这些“绿色财富”,人与绿色和谐共生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一山一水的发展与荣耀。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