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周鲁女:从“穿军装的老百姓”到气象战士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初到延安时,张乃召(延安气象台的负责人)说我们是‘穿军装的老百姓’。在延安,党给了我最好的待遇、最好的培养条件,引导我成为气象队伍中的一名战士。”今年已经89岁的周鲁女说:“对我来说,党对我的哺育就是那个‘1’,我个人的工作和努力是跟在‘1’后面的‘0’,有了‘1’,那些‘0’才有了意义。”当年延安气象台初创时起便奋战在气象工作一线的周鲁女老先生,谈起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声音洪亮,精神抖擞。

  气象事业是一生的事业

  尽管在京居住多年,但在周鲁女的言谈中,仍能听出明显的陕西口音。这仿佛也印证着他对延安生活无法忘却的深刻记忆。

  “我接触革命是比较早的,父母都是老革命。我小学刚刚毕业,就进入了八路军的青训班,还曾经参加过八路军办事处组织的儿童团。”

  虽然如此,周鲁女却始终认为自己投身革命事业的开始时间是1940年5月,也就是他来到延安的时候。在当时的延安,虽然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困难,但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周鲁女来到延安,上补习班,学习科学知识,并进入了延安自然科学院机工系学习。1945年9月底,他进入延安气象台担任观测员。自此,周鲁女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气象事业:1945年,他在延安观云测天,为飞行安全提供保障;1946年冬,气象台撤离延安,气象仪器需要转移安置,他负责选点和转运疏散;1948年冬,他在华北电专陆空通信气象队担任教学辅导工作;1949年11月,他奉命组建了南苑机场气象站……直到1983年从空军气象研究所所长任上退下,离休休养后,他仍时刻牵挂着气象工作。

  “气象事业是我一生的事业。”周鲁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初创时期与初始气象

  谈及延安气象台的创建,及人民气象事业的开创,周鲁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党的高瞻远瞩促成了气象事业的诞生。

  在延安时期,气象事业诞生源于军事活动的需要。当时,成都、昆明、衡阳等地驻扎有美国空军,执行轰炸华北、华东日军和日本本土的任务。出于飞行气象保障的需要,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建立起气象台。虽然当时党的空军还未曾建立,但党中央军委三局仍决定先借助这个机会,培养属于自己的气象人才。于是,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应运而生。

  而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中央军委便接收了美军留下的气象台与仪器。周鲁女也是在此时被抽调到气象台工作。

  “当时时间紧迫,我们只经历了3周左右的气象观测业务训练,便上岗担任观测员。”周鲁女回忆道。因为此前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认识也就不深。但一次飞行事故的发生,改变了他对气象工作的看法。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领导人乘坐飞机从重庆飞回延安。抵达延安上空时,因云浓雾大无法降落,返回西安时又误入山西,撞在黑茶山上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这便是著名的“黑茶山空难”。

  “虽然这次空难没有我的责任,但却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天气对飞行的影响。认识到了党的高瞻远瞩。”周鲁女说。

  “党和人民给的太多,我的贡献太少”

  谈话中,周鲁女数次问及气象事业如今的成就、规模。他回忆起,当初,一些同志对气象工作不了解,编了一个顺口溜嘲笑气象工作者,说他们是“东张西望的观测员,滴滴答答的发报员,鬼头鬼脑的机要员(当时很多气象资料属于军事机密),胡说八道的预报员。”如今,气象事业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误解自然再也不会出现。

  谈及刚刚过去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周鲁女更是激动不已。

  “9月、10月北京的天气变化太多了,是很难预报的呀。”周鲁女感慨道。他说,这次成功的预报令他回想起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预报工作。当时,气象机构组织不健全、气象资料缺乏、人员多是新手。受阅空中梯队包含多机种、大机群,给气象保障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而今年这次气象保障的成功,则宣告了人民气象事业走向成熟。

  虽然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气象事业,但谈及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周鲁女数度哽咽。“党和人民给的太多,我的贡献太少。”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9月18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