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汛期故事

追风,风雨中辗转行进
——记汕尾市气象主播的追风历程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莫锦博

追击台风现场。

  台风天,当大家都在忙着撤离和防御风雨的时候,广东省汕尾市气象局的影视主播陈仕嘉却将“出征”去追风。带着领导、同事、家人的安全叮嘱,朝气蓬勃怀着满腔热血,仕嘉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调侃当时“出征”时的自己。

  迎台风而上,被称之为“追风”。这是仕嘉首次追风,而他要追的,是一个调皮又磨蹭的孩子——今年第16号台风“玛娃”。

  9月2日晚,仕嘉加入了省气象局的“追风小组”,六人结伴而行,斗志更是高涨起来。立即出发,“追风小组”迎着夜雨驱车前往第一个目的地——红海湾开发区。

  一行人到达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但天上依然乌云笼罩。此时红海湾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旖旎风光,但海天一线的景致依然有其独到的魅力,海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汹涌,“玛娃”已在步步逼近。

  仕嘉在到达红海湾后第一时间就与汕尾市气象局的预报员进行了对话,及时反馈当地的风雨实况。

  21时44分,汕尾市气象局将陆丰市台风预警升级为橙色。此时的“玛娃”正距离汕尾市南偏东方向约200公里,预计将以每小时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如此缓慢的步速,加之飘忽不定的状况,真是给气象人出了难题,登陆地点、登陆时间的预报难度极大。

  虽说仕嘉对台风已是司空见惯,但要在户外与台风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他彻夜难眠,一边翻阅着微信群同事们陆续更新的台风最新消息,一边考虑接下来的计划。

追击台风现场。

  9月3日清晨,“追风小组”来到下一个目的地:三面环海的半岛“风车岛”。台风一个晚上才走了二三十公里,照此速度岂不是要晚上或者明早才可能登陆。这大大影响了工作安排,也将带来更多的煎熬时刻。

  上午10时的风车岛,海面上的风浪已经加大,海水也比红海湾的要浑浊,冷冷的雨打在脸上有了疼痛感,仕嘉已顾不上这些,立即在现场进行了微博直播。

  一行人在海滩上仔细研判地形后发现,此处位置并不合适观测、拍摄,随后辗转到遮浪半岛的观音阁,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观测位置。这时候汕尾市气象局的预报预警业务对接端传来了最新消息:“玛娃”最近两小时的移动速度明显地加快,登陆地点越来越东,有冲向陆丰市一带的可能。于是,一行人匆忙收拾好设备行囊,在当天中午时分赶到了陆丰市。

  驱车途中雨似瓢泼,早已没了形状。

  “追风小组”冒雨抵达的正是陆丰甲子镇的甲子港,这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因为台风天的关系,本来休渔期过后要出海捕捞的渔船也只能整齐有序、静静地在港内等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渔港附近观测依然不理想。15时,“追风小组”又立即转移阵地到了碣石镇浅澳村和田尾山。

  仕嘉来回忆说,那是一段让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因为走的是山路,坑坑洼洼特别多,加上一直下雨,一路上坐车坐得异常难熬,但是又不敢有半点懈怠,生怕一个不留神儿错过了台风的登陆时间和登陆地点。

  途中,仕嘉听说“玛娃”距离陆丰市的海岸线,其实只有55到65公里的距离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玛娃”的逼近,让大家感到紧张而兴奋。

追击台风现场。

  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追风小组”决定开车奔赴陆丰市碣石内港,抵达时已是傍晚18时,港内渔船早已肩并肩连在一起,而且每只船都有手臂粗的缆绳固定,船上悬挂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仿佛在列队欢迎“追风小组”的到来。

  碣石内港的风雨明显加大了,此时“玛娃”距离汕尾市沿岸约50公里,最大风力10级。

  仕嘉做完现场直播没多久,就收到汕尾市气象局发来的消息:目前“玛娃”处于停滞状态,位置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台风的登陆时间又推迟了。日夜追风,选址观测,但台风至今却迟迟未到,大家的身体都有些吃不消了,如果用四个字形容,那可能就是“心力交瘁”。但是仕嘉跟大伙儿一起还得咬牙坚持,希望能在台风登陆过程中捕捉到更多气象变化的元素,推送给社会公众更多一线的台风资讯。

  19时,调皮的“玛娃”依然步履缓慢,台风中心距离陆丰三甲地区偏南方约34公里。真是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20时,“追风小组”收到消息,“玛娃”预计在2到3小时内在陆丰登陆。天色已晚,观测和拍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追风小组”只得结束此次行程,驱车返回汕尾市区。

  回到市区已是21时30分,刚好是“玛娃”在陆丰甲西镇沿海地区登陆的时间。虽然这次追风没有正面拍摄到台风登陆的情况,但是一路上几经波折的选址、调试,大风大雨中的长途跋涉,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气象人。作为一个年轻的气象主播,仕嘉能够深入前线接触台风,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去直面艰苦复杂的环境,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为气象事业甘愿付出的精神。

(责任编辑:包宁)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