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牵九寨 服务保障在前线
编者按:2017年即将过去,回眸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气象服务民生不懈努力和业务科技的蓬勃发展,有些事、有些人总是令人难忘。为此,我们推出年终系列策划“回眸2017:气象在现场”,以中国气象报记者或当事人的视角,透过我们所经历的一个个片段,回顾气象工作这一年的变化与发展。 九寨沟花火海景区地震前后对比图。 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 一瞬间,房屋倒塌,街面开裂,居民流离失所……而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有这样一群人在争分夺秒地为救援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危险中,这些身影令人难忘,而他们在现场的故事更值得探寻。 这一次,紧张却不再慌张 讲述人:四川省气象台台长 冯汉中
九寨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震区安装观测设备。 我与省气象台的十多名同事,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重大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可以说,地震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虽然地震对我们来说并非罕见,但当我听说九寨沟地震达到7级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虽然紧张,却没了慌张感。 与原先地震时相比,现在应急服务保障工作流程更顺畅,这源于近年每年启动一次的应急响应演练,为的是在灾害来临时,能做到从容不迫。 更重要的是现在可运用的资料更丰富、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更高。 随着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和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等实现本地化应用,四川气象部门获取各类资料更为便捷,可获取的气象卫星资料更新频次也得到明显提升。此外,精细化格点气象预报业务的推动,使我们的服务更有底气。 以往参加地震气象应急保障服务“提醒”我们,必须要发展精细化的格点预报。当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需要的就是精细到某一个点上的预报信息。而原来,提供给前线救援指挥部的产品中,量级上只能精细到大、中、小雨,区域也不够精细。2017年,随着四川省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正式业务运行,现在九寨沟地震服务保障的专题产品中,震中的降雨预报精细到了毫米量级,还可及时提供进入震区主要公路沿线的精细化预报信息。
8月9日,四川省气象局组建的气象保障服务救援队驰援灾区。陈志强 摄影 当然,这些年地震灾害、地质灾害以及不时出现的高影响天气事件磨练出了一支“气象川军”。 我们和四川地震部门建立紧急联动机制已经有七年,约定一旦出现5级以上地震,机制自动启动,不用地震部门通知,气象部门就开始制作震区天气预报信息。因为地震一发生,所有通信渠道都可能中断,气象信息是救灾之必须,应急气象服务信息必须赶在救灾出发之前。当九寨沟地震发生,四川气象部门仅在1小时内就完成与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并发布第一期气象服务专报。各岗位如何运作,是否加派应急人手,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 现在,省气象台预报员由最初的20人,扩充到40人,年轻人越来越多,力量也更强大。不过,面对天灾,承受压力却是难免的。 虽然应急状态会让人感到紧张,但我们并不慌张。因为,我们一直在倾力改进与前行。 相关链接: 四川:一级应急响应 业务保障人员驰援震区 应急移动气象设备投入业务运行 专题专报发出 风云气象卫星震区监测图 中国气象局发布九寨沟震区周边公路气象预报图 星夜驰援,将责任扛在肩上 讲述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孙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左)与副首席预报员孔期在四川省气象台分析震区天气。黄彬 摄影 在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当地气象部门立即启动了地震气象服务一级应急响应。 作为中央气象台预报员,我和另一位同事被派往震区开展预报支援工作。地震当晚10点,中央气象台与四川省气象台就进行视频连线并得出震区未来三天的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报显示震区将出现一次小到中雨天气过程。而我预报援助工作的重点正是针对这次降雨过程的形势及变化,与当地预报员一起研判震区天气,作出有针对性分析,为一线决策、救援等各方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震区中期的天气形势也是此次支援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8月10日凌晨,飞机刚一落地,我与同事就奔赴四川省气象台,赶忙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8时全国天气会商、10时四川省气象台中期天气会商、11时四川省视频天气会商;11时30分省防总天气会商;16时震区天气专题会商…… 孙军在四川省气象台参加震区专题天气会商。黄彬 摄影 高强度的工作,让我想起了2010年7月底至8月初支援吉林和国庆节期间支援海南防汛气象保障的时光。此次到达四川,我同样面临着预报中的难题,例如四川的地形条件更加复杂,不利于预报员分析天气形势,把握预报结论。分析震区的天气,不仅要关注大尺度降雨天气,更要提升对小尺度降雨的敏感性,因为在地震发生后,山体较为脆弱,降雨很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此外,山地在午后还容易出现局地的对流性天气,分散的、不均匀的阵性降水更难把握。 但作为首席预报员,早已习惯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面对预报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预报员就是这样一份职业,关乎国家和百姓安全,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全力以赴就是对待每一次预报的态度。 相关链接: 气象部门上下协同全力开展抗震救灾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迅速传达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中央气象台会商关注九寨沟精河震区天气及南方强降雨 中央气象台加密会商震区天气 提示防范降雨影响 蜀道难,难不倒去震区的心 讲述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黄彬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右一)、黄彬(右二)在进入震区前。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与同事做好准备,来到首都机场,向震区进发。但由于震后运力需要保障,许多与我们一样的媒体同仁及准备赶赴一线的救援人员,都因航班延误而不得不滞留机场。 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媒体,但在候机的漫长等待中,我们的思绪却都集中在震区。我们用手机不断刷新震区的情况,交流各自的关注重点,甚至也不忘相互提醒进入一线的注意事项。这种气氛让第一次前往震区一线采访报道的我,瞬间消除了内心的紧张与忐忑。 几经波折后,飞机终于起航。在抵达成都后,我们又乘车向震区进发。在八九个小时的车程中,约有一大半时间车子都飞驰在山路上。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在进入盘山路段前,认真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分工观察远处山路上是否有落石。于是,我和同事打起十二分精神,当起了“领航员”,时刻观察起周围可能发生的危险。 渐渐地,从对面车道驶来的撤离游客、运送物资的车辆也越来越多,还不时有官兵在道路上清理路障。终于,我们在傍晚平安抵达九寨沟县城。 第二天清晨,正当我们乘车进一步深入震区时,手机上传来了提早进入震区的工作人员发回的视频新闻,记录了车前不远处滚落的巨石。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记者工作充满了危险性,对于深入一线的记者来说,更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在九寨沟景区,满眼是坚守服务的人、跑步进山救援的人、安置民众的人……在与他们的短暂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疲惫,但这些人仍全力救援、重建家园,令人动容。 回想此次采访经历,在去往震区的路上,虽然充满波折与惊险,但对于身为记者的我来说,又何尝不是成长路上一份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链接: 情聚八方 心牵九寨——记九寨沟地震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一线直击】他们,服务保障在前线 四川新疆气象部门迅速开展抗震救灾气象服务 【一线直击】最美逆行:快!到震区去! 年终手记:灾难中的最美“逆行” 回望2017年,在内蒙古毕拉河特大森林火灾扑救中,气象部门出动“新舟60飞机”和“运-12”飞机与地面増雨协同,为扑灭大火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茂县山体滑坡中,气象部门在垮塌现场快速撑起六要素移动气象观测站,派出移动雷达车,为救灾、避险提供决策依据;在新疆精河、四川九寨沟、西藏林芝等地震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气象部门无不迅即响应,靠前指挥,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为抗灾救灾提供有力保障。 应急服务保障需要科技的支撑。2017年,我国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铺就了“一张网”,实现逐3小时发布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0)投入业务运行;“风云四号”A星完成交付使用,风云三号D星发射并进入测试,气象现代化成果应用让资料获取更为便捷,预报预警更加准确,服务供给更有针对性,为气象应急保障增添了底气。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还加强与地震、旅游、海洋、国土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机制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让气象预报预警“飞”得更快,传得更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安中国”。这为气象部门进一步融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行动指南。气象部门将始终牢记使命,加强气象现代化业务建设,在新时代,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坚强支撑。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