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系列报道

驰而不息 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综述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实习记者赖栩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积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气象现代化是气象工作者驰而不息追逐的目标,这五年,我国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开启了一段新征程。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锐意进取、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前进的每一步都无比坚实。

  撸起袖子干 实现阶段目标

  五年前,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气象局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决定在江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杭州和宁波等地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气象现代化踏上了新征程——

  2013年,中国气象局动员部署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明确到2015年底,先行试点省(直辖市)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2017年底,东部地区要力争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2020年,确保如期实现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2014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强化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瞄准小康社会需求、世界先进水平,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

  2015年,第一批先行试点省(直辖市)和地市按计划达到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意见。《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出台,进一步明确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展望203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远期目标。

  2016年中国气象局党组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要求着力构建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现代化平均水平接近2020年预定目标,除先行试点省(直辖市)外,另有13个省具备了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条件。

  2017年,以《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核心,配套制订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海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气象雷达、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人才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全国气象部门各单位以气象现代化为主线,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半数以上省份均在开展气象现代化第三方评估和阶段总结,谋划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五年来,试点示范带动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本地特色,练就了“独门秘籍”:

  ——围绕需求、勇于创新,紧扣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北京以科技创新引领大城市短临预报业务发展,气象保障能力获得市委、市政府以及公众的高度认可。其开展的0至1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提升工程建设,有力提升了首都气象应急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

  ——上海以“数值预报+”发展理念助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持续发展,提出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融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融入自贸试验区建设、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其大力发展远洋气象导航业务,联合建设试飞气象工程研究中心,为“一带一路”、大飞机制造等提供保障服务。

  ——广东以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为突破口,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紧扣灾害治理、保障公共安全,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工作的核心支撑。“平安珠三角”“平安山区”和“平安海洋”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气象防灾减灾的预报服务能力。

  ——江苏重点突出强天气预警业务,坚持以业务现代化为核心,完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底气”十足。

  ——G20峰会的成功举办、防汛防台风服务效益凸显、气象元素更多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创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这些都是杭州与宁波交出的“答卷”。

  在试点省市的示范带动下,各地激发出气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凝聚各界力量,推动气象现代化工作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与此同时,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成果斐然。2016年上半年,新一代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0实现业务化运行,并首次落户到非洲气象部门。2016年6月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RAPES全球模式正式业务化运行,并向全国下发产品;6月30日,气候监测预测平台CIPAS2.0上线试运行;12月20日,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顺利实现全国业务化,现代气象信息化发展新业态初步形成。2017年,中国气象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网格预报,这将使未来天气预报能精细到每个人所在的“点”。

  这五年,“风云二号”G星、“风云三号”C星以及“风云四号”A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相继成功发射;新一代双偏振雷达投入业务应用;基本气象要素和能见度实现自动观测,区域站乡镇覆盖率由2013年的92.6%提升至96%;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实况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3公里,预报产品时效达到15天;天气预报准确率稳中有升,其中台风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

  我国已初步建成数值预报云,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实现全国共享、众创发展;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气象数据网正式上线对外服务,气象“数据孤岛”逐步打破,气象与水利、国土、海洋、军队等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应用持续推进。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初步形成全流程的现代化业务系统。我国自主制造的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增雨飞机“新舟60”在抗旱减灾、森林草原防火、生态保护等领域“增”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气象法治建设不断深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核心,由若干气象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气象法规、地方政府气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气象行政执法检查监督体系逐步完善,气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的气象法治思维和意识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推进有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期中考试”答卷。

  拓展内涵 探索智慧气象

  推进气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唯有“纲举”才能“目张”。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体系进一步完整,并寻找到了智慧气象——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着力点。

  五年来,气象现代化内涵与时俱进、持续深化,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更加完善。从“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三化内涵”到“四大体系建设”是气象现代化建设从宏观到具体的延伸发展。“四大体系”是保持定力、持续推进“三化”的具体体现。智慧气象的提出,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科技变革潮流,契合了以气象信息化推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体现了气象现代科技的基本特征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正是智慧气象的概念,从酝酿到提出,再到逐渐丰富的过程。之所以有“底气”提出建设智慧气象,是因为这五年:

  ——精细化立体观测能力明显提升。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提供了全球化、海陆立体的海量信息,大城市城区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最高可达到3至5公里;初步建成了沿海、近海、外海一体化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推进气象装备保障业务现代化,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不断提升。

  ——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建成5公里分辨率格点预报产品库,先行省市的空间分辨率更高达1至3公里,时间分辨率和更新频率最快可达10分钟。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发挥作用,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达到了100%,与国土、水利等部门联合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业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国家级气象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出台,加快推进了基础性、关键性气象标准研制和出台。

  当前,有关智慧气象的行动和探索已在全国铺开。2016年11月,上海智慧气象先行先试工作全面启动。从开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和以云服务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到实现对超大城市气象灾害及城市环境的无缝隙监测、精准模拟和智能化预报,以及面向早期预警指挥、面向专业定制、面向公众的“上海e天气”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上海围绕智慧气象的“试水”,目标就是让人人、时时、处处享受到气象服务。

  在深圳,智慧气象应用创新平台的建立让海量数据“活”了起来。随着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安全气象、科技气象、精细气象、民生气象、法治气象”成为这座城市“智慧”的特征。

  江苏围绕智慧气象的探索始于2014年。2016年1月,我国中东部遭遇大范围寒潮,苏州“智慧气象信息惠民工程”通过遍布全市的近千个4G多媒体智慧气象应用终端,全方位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

  福建省围绕设施农业打造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和软件等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信息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远程智能监测,实时预警。

  “智慧”也落在业务和管理上。重庆打造了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管理平台,满足了“市-区县-作业点”三级联动作业指挥响应需求,基本实现作业指挥智能化。一旦云层进入作业区域,炮手们就能从手机上获得提示。

  树立智慧气象这一“重要标志”、明确“四大体系”的具体任务为落实抓手,从业务能力到科技水平,再到人才队伍及保障机制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现代化既突出重点,也辐射事关发展的全局工作,最终握指成拳,赢得国内外充分认可。

  2017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传来佳音,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

  服务导向 增强群众获得感

  评价五年来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情况,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群众是否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构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体系。这五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分以上。

  五年来,人们妥善应对了多发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013年七八月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1951年以来最强一轮长时间高温天气、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成为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带来1998年以来最为“凶猛”的汛情……这五年,天气气候舞台十分不平静,而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灾害损失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持续提升。其背后有一组数字:2015年全国平均暴雨预警提前时间达到125分钟,较2013年提高101.7%;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在2012年为95公里,在2016年仅为66.1公里,且连续五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气候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2013至2015年国家级和省级月气温评分分别较2010至2012年提升4.4%和6%,月降水评分分别提升6.0%和6.6%。

  五年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为国提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举办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5年“9·3”纪念日阅兵等重大活动,先后举行了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及厦门金砖会晤等多场重要“主场外交”活动。每一次“大国盛事”的背后,都有气象保障服务的身影。能扮演好决策参谋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在于硬实力的提升。譬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区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已达到3至5公里,加上移动观测站网布设能力的提高,洞察风云变幻的“天罗地网”逐步张开;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网格预报的推广,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能力稳步提升;决策服务手段和方式更为成熟。

  五年来,气象现代化成果深度应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当中。围绕“一带一路”“扶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各地气象部门精准发力,赢得广泛好评。2017年5月5日14时,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直冲云霄,圆了几代中国人国产大飞机梦!早在2015年,气象部门就针对国产大飞机研发工作开展了试飞气象保障,最终实现大飞机在国内试飞。我国建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已成功为中国至巴基斯坦、南非等多条航线的船只提供精准、安全的导航服务,打破远洋导航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国船国导”。在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白鹤滩水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既保障了施工安全,也通过精准测算适宜施工的“气象窗口”,有效提高了建设效率。

  五年来,气象现代化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真金白银”。农业气象服务取得新成效,直通式为农服务模式已惠及300余万农业大户,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达99.9%。安徽、福建、江西、重庆等地积极探索移动互联、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气象为农服务中的应用,开展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块和作物的定点、互动服务。河北等地经过探索,初步形成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新模式。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内涵不断丰富,河北、安徽、江苏等试点省份已试验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数据共享通报制度。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完成核电、桥梁等十余项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编制,形成涵盖电力、交通、化工、新能源开发等主要气候应用服务领域的论证技术体系。

  气象现代化带来的除了对阴晴雨雪更准确预判,还有让人心安定的保障。在2016年北京“7·20”的特大暴雨中,是它带给社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气象防灾减灾坚强支撑,让2012年“7·21”的一幕没有重演;在海南高温、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是它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保驾护航,确保我国首枚“大火箭”长征五号顺利升空;在首届气象科技活动周上,是它吹响“科技强国,气象万千”的号角,让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展望未来,期待全面实现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助力伟大“中国梦”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9月20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