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崔国辉
气象界的“古巨基”“大潘老师”“潘棉花”“草原百科全书”……从学生给他起的外号,你就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主任潘学标有多么受欢迎。
从1999年第一次站上讲台以来,他以独特的教书育人方式和科研态度影响了一大批农大学子,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潘学标(右三)与学生合影。
教诲耕耘 乐在其中
在他的学生看来,潘学标与人为善,课堂上风趣、活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时常进行更新。在教学过程中,除正常讲授外,还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方式,让学生讲授部分章节、做报告、讲解文献进展等,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科技前沿动态。
他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总能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参考,给学生更多将自己的想法落地的空间。“潘老师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古诗词、农谚、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信手拈来,里面都暗藏着农业气象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很生动,对于理解相关知识非常有帮助。”现工作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气象台的王雪姣博士说。
因为课程有趣,学生出勤率他从来都不愁,不过他还是会偶尔点名。“我只点不认识的学生。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认识新同学。”潘学标说。他每年都记录入学气象系学生的信息,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他改革应用气象学专业教学方案,通过过程教育,着重实现研究型教育和能力培养,倡导学生成为专业精英人才。通过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农业气象系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到80%以上。
下课后,他与学生“打成一片”,思想与时俱进。“一开始潘老师惊讶于我们相互之前用‘亲’这个称呼,在明白这只是一种日常表示亲近的简称之后,他在群里发通知说‘亲们,下午三点去会议室开个会哟。’”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邵长秀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有趣,此后潘学标还曾带起过系里老师们相互喊过一阵子。在他的带领下,农业气象系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把课堂搬到北方旱地和草原上
在科研事业前期,潘学标曾主导建立棉花模型,为棉花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人送外号“潘棉花”。
“潘老师是国内最早开展棉花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开发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软件COTGROW对我国棉花模型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开发的棉花生长评估系统COSIM则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模型系统之一。”王雪姣介绍。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潘学标又投身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作物与草地研究,任农业和农村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他也将“第二课堂”搬到了北方旱地和草原上。
在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潘宇鹰看来,野外考察和试验是最好的户外课堂,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潘老师的大田试验经验很丰富,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并找到自主开展试验的方法。”
潘学标对草地植被十分了解,脑袋中就像装一部《草原百科全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将近一个月草原考察过程中,学生总是收获满满。“差不多每两年一次,潘老师就会利用暑假时间,亲自带着学生跑遍内蒙古大草原,通过样方调查草场的品种、生物量、种群结构,记录气候变化对草原的影响。”现就职于北京市怀柔区气象局的杨宁博士说。
“一路上边走边看边讲解,让我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更好的是有名师指路。”王雪姣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来的野外考察经历,虽然让这位曾经的南方儒雅少年,变成了声音沙哑、皮肤黝黑的汉子,但也为他带来了诸多科研成果。他先后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研发计划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1项。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给学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树立了榜样。
将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
“平常我们都喊潘老师为师父,因为他真的是亦师亦父。”邵长秀说,潘学标平常非常关心同学的生活和学习近况,告诉学生们学习不是唯一,生活也要过好。
每次长时间出差去做试验前,他总会提醒学生做预算,然后先去财务预借出一些资金,比如试验材料费、差旅费等,免得学生在外面为难。
“在我刚入学的时候,潘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家庭情况怎么样,日子好不好过,有没有钱花。”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魏培每次回想起来,都十分感动,“每逢正月十五、元旦等节日,他会邀请我们去他家里,给我们做饭吃,然后一起看晚会,就像家人一样。”
几乎每年暑期,他都要去看望实习的学生,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气象局交流,为学生的未来操心。
“潘老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前途。”现就职于北京市气象局的李秋月博士说。作为农业气象系主任,他对学生的关爱不仅限于自己的弟子,不论出国深造还是找工作,对系里的每个学生他都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19年下来,潘学标共指导本科生实习58人次,其中5人次获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百篇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本科毕业设计URP学生15人次,其中有3个小组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奖励,1个小组获北京市项目奖励;指导博士研究生2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9人次;指导在职申请学位或专业学位人员10人次。
如今,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业气象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