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石侃
2月21日,笔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前行200多公里,来到地处戈壁的十三间房气象站。
十三间房气象站地处准格尔盆地峡口地带,年平均大风日数达205天,是全国有名的百里风区。每逢春节,刮大风似乎成为这里的“保留节目”。春节期间,每天晚上,陪伴观测员的,是值班室里彻夜通明的灯光、戈壁滩上满天的星光,还有将门吹得“哐哐”作响的风声。
和往常每日一样,晚上8点多,乘着朦胧的夜色,孜明江·艾赛提和赵鹏程来到观测场,完成一天里的最后一项任务——更换日照纸。
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观测员会时不时清洁观测仪器。与其他观测仪器不同,对日照计的清洁要等到太阳落山后。来到观测场后,孜明江并没有急着更换日照纸,而是和赵鹏程一起用小刷子轻轻地扫去日照计上的尘土。也许习惯了大风天气的侵扰,即使当时风速不大,孜明江在更换日照纸过程中,仍用胳膊紧紧夹着观测薄,小心翼翼地握着需更新的日照纸,像是采摘鲜花般那么温柔。
回到值班室后,根据日照纸上的记线,孜明江记录日照时长,并在站长芮建文确认后对外发送,随后再对一天的数据进行备份。至此,从7点开始,经历了人工观测、记录天气现象、检查数据传输、巡检仪器等等,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放下”观测员的角色,他们是久未归家的父亲,是新婚不久的丈夫,是未能回家团聚的儿子。他们会柔声细语地打着电话,询问家里一天的情况;会兴奋地拿起手机和妻子视频,告诉她干完工作了可尽情“骚扰”;也会用微信回复来自父母的关心。
在站值守的24岁小伙儿赵鹏程,虽然工作仅有两年,今年却主动提出春节值班。“我去年和家人一起过年了,今年就换其他人回家团圆吧。”
同是90后的孜明江已经是第四年值春节班了。“你要说戈壁滩上过春节想不想家,那答案肯定是想!”孜明江笑呵呵地说,“有时候我们还想和同样值班的车站联谊,但是最近的火车站都要5公里,大家也都挺忙的。前两天有大风天气时,最大风速都达到11级了,当时好像只顾着给火车站打电话说有大风预警,却忘了给人家拜个年。”
“站上过年也挺有意思的,大家一起包饺子,说说笑笑也就过去了。”有着近20年工龄,14个春节都在岗的芮建文说,“我家‘二宝’还不到一岁,看着妻子朋友圈里晒的两个孩子照片,心里也会发酸。别看我们站小,但却是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数据进行全球交换。这样想想就觉得苦点累点也挺有意义的。”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3月1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