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林泽磊 林行 牛彦元 通讯员 张诒年
“风从海上来,开放铸精彩”——孟夏时节,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以下简称“青岛峰会”)胜利召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与会各方发出呼吁,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
这是我国又一次重要主场外交。为了迎接八方来宾,青岛张开臂膀,尽情展现其自然与人文之美。
而在盛会成功举办的背后,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召开。这是9日晚在青岛举行的《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服务篇:举国合力下好峰会保障“一盘棋”
新年伊始,几乎就在著名导演张艺谋接到青岛峰会焰火晚会筹备任务的同一时间,在部署全年气象重点工作时,中国气象局党组将服务保障好青岛峰会视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中国气象局及山东省、青岛市气象部门均成立了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山东省气象局和青岛市气象局提前编写气象保障工作方案,并开展应急演练及气象风险评估等工作。
1月26日,气象服务人员到青岛峰会筹委会调研峰会服务需求,迅速掌握峰会文艺演出、安保、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关切之处,并根据需求进一步细化保障措施。随后,气象部门在主要场所周边、重点交通路线完成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针对海上观测数据缺乏的问题,在会议场馆东西两侧的海上临时布设小型浮球;优化完善服务青岛峰会所需的各类预报模式;滚动制作青岛气候趋势预测和重要天气过程中长期预测产品。
6月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来到青岛峰会安保指挥中心检查指导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青岛峰会期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通过视频系统对气象保障服务进行指挥和调度;副局长、青岛峰会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余勇三次到峰会气象保障现场进行指挥、督导。
上下同欲者胜!为了做好青岛峰会气象保障服务,全国气象部门拧成一股绳——
来自中央气象台和上海市气象局的首席、领班预报员和决策服务领班,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北京市人影办的专家,共12人奔赴青岛,他们分别在青岛峰会筹委会、市气象局和环保局现场办公,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并协助做好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中央气象台不间断向山东省及青岛市气象局提供青岛地区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台风风雨精细化预报、强对流短临及精细化要素预报、海雾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12类32种预报产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时调取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并提供卫星综合数据分析产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受邀参加青岛峰会路网运行专题保障工作视频会议,并制作提供青岛峰会路网保障区域交通气象影响预报等产品……
6月7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青岛峰会气象保障服务特别工作状态;8日,副局长余勇赴青岛现场指导气象保障工作。
在前线,青岛峰会气象台自5月24日起就进入特别工作状态。气象服务专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送至外交部有关部门,青岛市委、市政府,峰会海域防控、安保及指挥中心。预报内容从逐六小时预报,改为逐三小时预报,最终在峰会期间“升级”为逐小时预报。
6月8日下午,青岛市气象局局长顾润源向预报专家确定预报结论,做好向市领导汇报准备。
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等单位的外援专家参与峰会气象服务。
现场气象服务人员及时对接峰会各筹备、组织工作服务需求;气象专家在一线监测重要场所的风速、风向、能见度等要素,制作青岛地区及峰会重要场馆未来三天的滚动式、精细化天气预报,以及重要场馆当日逐时天气和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并随时解答各方相关疑问。
根据需求,气象部门在机场等5个重点场所进行应急保障驻守。气象、消防、救护、环境监测、供电等部门共同组建了应急保障队伍。
每天3个时次编写的气象短信,通过峰会安保指挥中心发送至1.3万余名公安干警的手机;为峰会气象服务量身研发的手机APP投入使用后,峰会主要场馆各气象要素的实况和预报情况直接传递给近200名峰会决策及服务人员。
从青岛峰会焰火晚会,到峰会各项会议活动,再到峰会期间的城市交通,在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保障下,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
“此次峰会气象预报结论具有一致性、平稳性、准确性,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好评。”山东省气象局局长史玉光说。
亮点篇:敢打硬仗为峰会焰火晚会“添彩”
几乎每一次主场外交,配合举行的文艺演出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传递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之情,也是东道主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
而这些对天气因素极为“敏感”的户外文艺演出,往往也是气象保障的重点。
聚焦青岛峰会,著名导演张艺谋“以天为幕,以海为台,以城为景”,策划了全球首场横跨海陆近5公里立体空间的大型灯光焰火秀。陆、海、空多层次焰火燃放,建在海面上的舞台,长达113米的巨型环幕……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遭遇天气“搅局”;每一个设计都必须留有预案!
青岛峰会筹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开幕式当天出现明显降雨天气,所有户外大型演出活动都将取消。晚会主创团队则特别担忧大雾天气会影响巨型环幕效果。
这不是张艺谋第一次和天气“较劲儿”。十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就因为担忧天气影响而几天没合过眼;两年前,浙江G20峰会,为了那柄在西湖湖面展开的“折扇”,他反复询问,“到底下不下雨”;今年年初,在韩国平昌,为了“北京8分钟”不受风雪影响,他在演出前还在修改预案……
虽然经过多次成功合作,让张艺谋对“气象战友”信任有加,但这次,“气象战友”面临的任务并不轻松。
“峰会前夕,青岛遭遇两个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弥漫的大雾持久不散,甚至在晚会举行当天还有降雨的可能。”回忆当时的情况,青岛市气象台台长马艳说。
6月3日,气象专家研讨峰会天气趋势与预报结论。
当时,很多人的心都是揪着的。从6月5日起,青岛大雾持续,海边能见度低于2000米,对晚会来说非常不利。
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有些焦虑:“本来以为这场雾会‘早来早去’。眼看峰会就要开幕了,大雾还不散,真是令人担心!”
“晚会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天气条件要求非常高,能见度最低不能小于2000米。但海雾预报是公认的难点,加上还要时刻关注可能出现的降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精准做到更精准。”青岛峰会的外援专家、上海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漆梁波说,这次的难度丝毫不亚于他曾参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厦门金砖峰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
气象专家反复研讨预报结论,密切监视天气变化——
在天上,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密切关注黄海、渤海及山东半岛东部沿海的大雾发展趋势;在中央气象台与青岛峰会气象台的专题会商中,预报员综合运用了卫星可见光云图、卫星反演海雾产品及探空数据等;上海市气象局为峰会提供了华东区域模式能见度预报和雷达反射率预报产品。除了后方支持,青岛气象部门为峰会优化的智能网格预报订正平台以及升级的卫星遥感反演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新预报意见不断送抵张艺谋及演出主创团队手中,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8日晚间,海上大雾开始消散,能见度回升到2000米以上!
但气象服务团队不敢有一刻放松。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专程致电,勉励一线气象服务人员再接再厉。前方坐镇指挥的副局长余勇说,没到晚会举行那一刻,都不能太乐观……
“雾散了,我们还要对风向做好观测、预报。从外宾观礼的角度分析,如果演出当晚出现北到东北风,焰火产生的烟雾也会影响观赏效果。此外,还要关注雷达回波,确认演出时是否会出现降水。”马艳说。
拿到预报信息的张艺谋则把心放了下来:“即便还有薄雾,也能为光束和灯光效果增添浪漫和朦胧之感。”
6月8日,气象专家关注复杂性天气对峰会开幕的影响。
6月9日上午,气象专家研究讨论天气过程对峰会开幕的影响。
9日晚,一切如气象预报描述的那样,能见度很好,风向东或东南风,没有明显降水。美妙绝伦的灯光焰火表演赢得与会各国元首和政要赞叹。
演出结束后,乐玉成代表外交部称赞,青岛峰会的气象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对气象保障服务给予充分肯定,称赞“精准气象服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支撑篇:以气象现代化为远航风帆
“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在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让本已持续“高强度作战”的青岛峰会气象保障团队,顿时感到精神振奋了起来!
“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完成好这次气象保障服务任务,让各方来宾都看看我们的气象科技和服务实力。” 青岛市气象局局长顾润源说。
这种“底气”来自哪里?
据顾润源介绍,自2012年以来,青岛全面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成覆盖陆域和海域全境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布设205套自动气象站,加大城市站网密度;建成27套大气电场仪系统、2套海洋气象浮标站及20套交通观测站;建立应急气象服务指挥体系和高分辨率极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青岛加快海洋气象台建设,建立完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预报制作平台;建立台风、暴雨、大雾、降雪及强对流天气的历史个例库,形成各类灾害性天气的落区概念模型。
气象部门还开发了青岛城市气象预报服务平台,优化基于雷达实况定时更新的短时临近预报模式,提供高分辨率预报预警产品……
2017年,在接到青岛峰会保障任务后,青岛气象部门组织骨干业务技术人员赴杭州、厦门学习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峰会气象保障服务经验;在继承保障北京奥运会青岛赛区、青岛世园会优秀做法的基础上,青岛气象部门把此次保障任务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契机——
在这里,他们完成峰会气象服务平台开发,实现监测、预报“一张图”。该平台能自动输出青岛地区重点区域的高分辨率精细化预报产品,并能订制重要场所、重点区域、线路、周边城市的预报产品。未来,这将为服务当地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这里,他们进一步开发完善预报服务技术。短临预警,短期智能网格预报,海洋、环境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得到改进与优化。青岛已实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与预警;在智能网格预报订正平台上实现各类气象要素实时订正;完善卫星遥感海雾反演技术;完成云端实况融合系统格点化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完成强对流、海雾、浒苔等卫星遥感产品和危化品泄漏扩散预报产品的获取应用。
在这里,他们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流程进一步优化,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决策服务细节,将“提前部署、深度融入、细化需求”等决策服务理念深植入心。
青岛五四广场及周边景色(2018年6月1日无人机拍摄)
“风从海上来”,这句话,不仅表明中国向上合组织各方展示的开放包容态度,对于参与此次青岛峰会气象保障服务的人们来说,也将永远铭刻在记忆中——
这风,是吹散海雾的风;这风,是带来友谊的风;这风,更是扬帆起航的风!
(除新华网图片外,其余图片均由青岛市气象局提供 责任编辑: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