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01-20 |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受政府政策和市场热情的推动,中国风电发展如火如荼,在基地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世界风能领域异军突起,备受瞩目。
资源丰富 “三北”最多
中国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风力资源丰富。根据中国气象局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技术可开发 (风能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及其以上)的陆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考虑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实际布置能力,按照底限3000千瓦/平方公里,高限5000千瓦/平方公里计算,陆上技术可开发量约为6至10亿千瓦。根据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我国大陆沿岸浅海0至20米等深线的海域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避开其他用途,考虑其总量的10%至20%可以利用,风电机组的实际布置按照5000千瓦/平方公里计算,则近海风电装机容量约为1亿至2亿千瓦。
综合来看,我国可开发的风能潜力巨大,陆上加海上的总量约有7亿至12亿千瓦。风电具有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基础。在全球风电五大国中,我国的风电资源与美国接近,远远高于印度、德国、西班牙,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其中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三北”地区 (东北、华北、西北)、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 “三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 (自治区)。风功率密度在200至300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大阪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承德围场等。沿海及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
风能资源季节分布与水资源互补。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春、秋和冬季丰富,夏季贫乏。雨季在南方大致是3月至6月,或4月至7月,这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60%。在北方,不仅降水小于南方,而且分布更不均匀,冬季为枯水季,夏季为丰水季节。因此,丰富的风能资源与水能资源季节分布互补,大规模发展风电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水电在冬春两季枯水期发电之不足。
中国风电异军突起
2009年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在全世界扮演领军角色。 2009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领跑全世界,增速超过100%,累计装机居世界第二位,新增装机居世界第一位,装备制造能力居世界第一位,新增装机和风机产量都约占世界的1/3。据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10年底,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世界风电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欧盟、美国和亚洲仍占据全球风电发展的主流。美国、中国、德国、西班牙和印度位列世界风电五强。
在国内风电开发上,内蒙古仍然雄踞榜首。开发商还是大型央企领衔,龙源(国电)、大唐和华能稳居三甲。风电装备制造业的三个梯队分布明显,华锐、金风和东电稳坐第一把交椅,第二梯队的明阳、联合动力及湘电等开始发力,企图与第一梯队一争高下。
2000年以前,风电装备的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很低,市场份额不足10%。 2003年以来,政府对风电事业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自主品牌。 2005年以前只有1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前10名, 2009年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10强, 5家企业进入前15名。华锐、金风和东方汽轮机已经成为全球风电界的著名品牌。 2009年,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进入中国市场前10名的国产品牌均为6家,国际品牌均有4家。 2009年中国7家企业装机容量占到全国新增市场的69%。
入网难仍是发展瓶颈
风电作为一种间歇性电源,大规模的开发势必造成电网消纳能力的限制。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距负荷中心较远的地区,电网结构相对薄弱,电网建设对风电开发存在一定的制约。在西北、华北和东北我国风电基地集中地区,风电发出的电力无法正常并网,这已经成为未来风电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当前风电上网主要有体制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困难。
在体制和政策层面上,虽然 《可再生能源发》要求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并在一些细则中规定了比例和补偿标准,但是这些规定缺乏执行力,赏罚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技术层面上,由于风电具有 “大规模、间歇式、远距离”的显著特点,要求建设远距离输电线路,对电力系统各类电源的调度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也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政府行政干预和政策激励,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公平合理安排,疏通利益传导渠道,引导电力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风电资源得到开发。在技术层面上,需要加强风电输出短期预报技术,制定并网技术标准,并在灵活调度和电网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资料来源: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
(来源于2011年1月20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