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异常的暖冬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89-05-05
分享到:0

  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是北京1841年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季节平均气温高达2.9℃,这比历史上最暖的1848年还高0.6℃,打破了历史的最暖记录。去年入冬以来,人们感到天气明显偏暖,不象往年那样冻手冻脚,但也使滑冰爱好者大失所望。

  其实这是秋季以来气温偏高的持续和发展,自去年9月开始北京的气温就高出平均值1.4℃,11月偏高3.0℃,今年2月竟偏离3.5℃,3月的平均气温仍较同期的平均值偏高3.8℃。这种气温长期稳定显著偏离的现象,为过去111年有可靠记录以来所未有的。

  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北京气候趋暖的形势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达12.2℃,较历史平均值高出0.6℃,成为本世纪最热的年代,冬季的气温都不同程度地偏离,只有1984年冬例外。

  同气温上升趋势的情况相反,北京的自然降水从60年代就开始减少。北京历史上多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45毫米,50年代曾经历了一个丰水期,平均年降水量达到819毫米;60年代至70年代的平均年雨量降为583毫米,较平均水平偏少10%,相当于每年减少自然降雨11亿方。80年代以来,虽然近四年的降水量有所增多,但由于前期严重亏缺,所以80年代平均年雨量仅560毫米,较历年平均值仍偏少13%,成为本世纪降水量最低的时期。与历史平均情况相比,从8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的自然降水累计亏缺约346亿方之巨。

  80年代以来北京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一致的。

  这种气候反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气象学家对气候变化的原因看法不一致,多数人将它归因于人类向大气层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以及对森林的掠夺性砍伐引起的“温室效应”。

  异常的暖冬使郊区的小麦长势异常喜人,可节约取暖能源,有利冬季施工。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节约用水,防御春旱,对夺取今年农业继续丰收意义重大。

(来源于1989年5月5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吴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