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3-12-04
分享到:0

  究指出,大气温室气体增加不仅会使地面温度变暖,还会使地表蒸发加剧,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强,这意味着大气水分可能增长。地面蒸发能力增强,将使干旱更容易发生,同时为了与蒸发过程相平衡,降水也将增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在最近40~50年中,我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趋于增高,尤以北方冬季更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

  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可能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相反,在降水量降低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的下降趋势更为强烈。从我国来看,全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从区域性变化上看,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华北地区降水趋于减少,同时伴随着雨日的显著减少,这意味着降水过程可能强化,干旱与洪涝趋于增多。

  研究指出,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相伴随,ENSO暖事件频繁发生,继1982~1983年强ENSO暖事件以后,1997~1998年又发生了本世纪最强的暖事件,给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气候灾害。在我国,洪涝、干旱、热带气旋、冷害、冻害、寒害、暴雪、沙尘暴、冰雹、大雾、雷暴、龙卷、大风、热浪、连阴雨、干热风等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农林草原病虫害、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是难以统计。这些由极端事件引起的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不高,然而危害性极大。

  旱灾和暴雨洪灾。虽然研究表明,20世纪严重干旱和雨涝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性长期变化趋势,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亚洲东部和南非干旱更趋严重,而美国和欧洲等地雨涝增多。在我国,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上世纪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而黄河流域从1965年起连续干旱,而且不断加剧。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夏旱最为严重。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日显著趋于减少。降水总量不变或增加,但频率减少意味着降水过程可能存在强化的趋势,干旱与洪涝可能会趋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显著趋于减少,但相比之下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强度不发生显著变化,但极端降水事件趋于频繁。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都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都有所加强,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即极端降水事件趋强、趋多。

  高温热浪、霜冻和低温冷害。研究结果指出,1951~1990年期间我国平均最高温度略有上升,最低温度显著增加,日较差显著变小,最低、最高温度的线性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但却反映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趋势。最近40~50年中,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趋于增高,尤以北方冬季更为突出,同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寒潮活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2003年夏季,我国华南和江南等地出现了长时间的高温热浪天气,使得江南许多地方出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持续高温使得大范围农作物受旱,浙江、江西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中暑和患“空调病”、肠道病、心脑血管病的人数骤然增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南方今年夏季的持续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50多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南方35℃以上的高温日数出现的频率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很可能这种极端高温热浪灾害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夏季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在近几十年来气温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出现呈明显减少趋势。

  沙尘暴。从近50多年全国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变化来看,我国沙尘暴影响范围总的呈减少趋势,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沙尘暴出现较多,80年代以来沙尘暴出现逐渐减少。1966年的沙尘暴最多,1997年的沙尘暴最少,但1997年以后沙尘暴总日数又呈增加趋势。虽然过去半个世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呈减少趋势,但青海省西北部和东南的部分地区及内蒙古的锡林浩特沙尘暴有增加的趋势。 (来源于2003年12月4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翟盘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