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2-07-08 |
面对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特别是海洋退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损失,面对人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不断增长的需求,随着海洋监测高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进展,使得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海洋观测系统十分迫切并成为可能。1992年,在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ICSU)的协助下,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计划。
GOOS的目标和任务
GOOS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协调、资料和产品共享的国际系统,提供海洋资料和信息,使人们能够安全、有效、合理、可靠地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进行气候预测和海岸管理,同时也能使小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参与并从中获益。GOOS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为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资料,研制和实施资料收集和交换的策略,研制产品并鼓励使用这些产品,增强欠发达国家参与、获取和利用海洋资料的能力,推广标准,交流经验,协调与其他全球计划的关系等。GOOS的业务活动主要有资料收集,数据和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产品的加工和分发,数值模拟和预报,培训、技术援助和技术转让以及开展调查。
GOOS的产品和用户
GOOS的主要产品包括:海平面变化预报、洋流的地点和强度,异常高浪的发生,海冰的范围,有害海藻发展的范围,渔业服务、干旱地区雨量预测,越冬期长度和寒冷状况,疾病爆发的可能性等。与此同时,GOOS有助于改善风、海浪和海冰的预报,改善暴风雨、大浪、浪涌的警报,改善港口的管理、离岸的设计和业务,有助于海轮的行程安排和海上娱乐活动,改善不良水质的探测,有助于渔业和水产业的管理,改善气候预报,改善为农业、能源业和水利业的降雨和温度的预报,有助于疟疾等流行病的预防等。GOOS的用户包括政府机构,环境管理部门,业务服务部门(如保险、航海、港口、领航、搜索和救援等),行业部门(如石油天然气业、测量业、建筑业、航运业、渔业和捕捞业等),小公司(如水产公司、拖捞公司、旅馆、娱乐公司等),以及个别的用户(如游艇驾驶员、冲浪运动员、潜水员、钓鱼者和旅游者等)。
GOOS的模块设计
GOOS主要有两大模块,一块是公海服务和气候模块,另一块是海岸模块,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健康两类。公海模块中GOOS的设计支持气候和天气预报,观测要素包括海面温度、海面盐度、海面风、热通量和降水、海平面高度、海冰、CO2溶解、上层海温和盐度等。海岸模块设计在分析了沿海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50%的沼泽地严重退化,10%-30%的珊瑚礁退化,对珊瑚和红树林的开采、浪费和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安全有效的管理需要综合监测系统的信息等因素后,明确海岸GOOS要优先考虑保护沿海环境的健康,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轻沿海诸如风暴潮、热带风暴、海岸侵蚀、海面上升等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海洋业务的安全有效等。
GOOS的区域实施
在GOOS的框架下,区域海洋观测系统的发展顺利。已成立了欧洲海洋观测系统,黑海、地中海、非洲、加勒比海及临近区域海洋观测系统,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东南亚海洋观测系统,太平洋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和西印度洋海洋应用计划。1994年,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率先发起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NEAR-GOOS),作为国际GOOS的一部分,其中日本已建立了NEAR-GOOS实时资料传输中心和延时资料中心,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也已建立了延时资料中心,有关资料可通过互联网交换。
GOOS的效益
GOOS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商业利润增加,商业风险和商业不确定性的降低,改善环境管理,减少污染,环境问题的预警,治理工作的效益评估。系统带来的公共效益包括:卫生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减少,气候预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期利益。这些效益的经济特性很难比较,一些也非常难以量化。有关评估指出,大多数沿海国家海洋业的营业额约是GNP的3%-5%。如果这些行业从GOOS中获益达其税收的1%-2%,那么仅海洋部门效益计算大约是每年100亿美元。这还应当包括海洋保护和海洋宜人的环境等难以量化的效益,对农业和能源管理的效益,以及对气候变动和气候变化可靠的预测带来的潜在的巨大效益等。
我国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十分重视海洋观测工作,先后组建了全国海洋环境观测网和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完善了全国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全国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现已形成了一支由飞机、船舶、岸站和浮标组成的海上监测力量,实施对海洋环境的监视和监督。海洋信息系统和海洋预报系统,已初具规模,可以比较及时地掌握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并通过中央、地方电台、电视台发布每日海况预报,为沿海省市防治风暴等海洋灾害提供服务。我国还与60多个国家近100个机构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我国正积极推进GOOS计划和积极参与NEAR-GOOS计划,并制订了中国海洋生态监测网发展计划。 (来源于2002年07月0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