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地”同步护“三湖”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12-02
分享到:0

  几何时,太湖、巢湖、滇池(以下合称“三湖”)被世人称为“人间仙境”,而今,三湖朱颜渐改,世人虽谈不上“谈湖色变”,但对三湖也是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全都与“蓝藻”二字息息相关。

  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太湖、滇池水质总体皆为劣Ⅴ类,而劣Ⅴ类水质意味着既不能用于农业灌溉,也无法形成景观水域,已失去水的功能;而巢湖水质稍好于太湖、滇池,为Ⅴ类。

  目前,包括气象、环保、水利等在内的各部门正一致行动,对三湖蓝藻进行有效遏制。

  就气象部门而言,上至中国气象局,下至沿湖各气象部门,皆主动担负起治湖重任,发挥部门优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蓝藻水体监测预警方面,利用特有的卫星遥感技术,获取了大量与蓝藻水华发生、发展、暴发等相关的数据,基本建立了气象监测预警机制,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蓝藻影响提供了有用信息与决策依据。

科学实验奠定预警基础

  11月10至12日,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组织,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省气象局参与的太湖蓝藻综合观测实验在江苏无锡进行。该实验利用实时接收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像和GPS定位技术,进行“星地”(卫星观测和地面实地考察)太湖蓝藻同步观测,进一步构建星地同步观测数据集,并通过像元尺度的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关系分析,改进蓝藻监测、评估模型,提高卫星遥感太湖蓝藻水华监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实,类似的科学实验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在太湖、巢湖、滇池开展过,利用通过NOAA16、17、18,AQUA、TARRA以及风云三号A星等6颗气象卫星获取的卫星资料,驾船在三湖湖面追踪蓝藻足迹,实地进行光谱测量、水质采样以及湖面气象参数测量等,获取可靠数据。

  开展该项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建立适合的内陆湖泊蓝藻暴发监测机制,及时获取蓝藻的产生、分布、暴发强度等信息,对内陆湖泊水体的蓝藻进行监测、评估,以期及时了解蓝藻发展动态,最大限度地减轻蓝藻暴发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

  “在湖面进行的多次实地考察,进一步证明了卫星遥感监测蓝藻水华的准确性。科学实验表明,除卫星遥感监测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常规手段对三湖蓝藻进行动态监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主任朱小祥研究员告诉记者。

部门联合应对蓝藻水华

  “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环保部门密切合作。”云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谢国清告诉记者,“我们两部门每月都要一起到滇池湖面进行科学实验,将获取的资料共享,共同制作完成蓝藻监测预警服务产品,并联合发布。在蓝藻监测的过程中,两部门进一步密切了关系,加强了联动。”

  此外,江苏、安徽、浙江等气象部门也加强了部门合作。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专家告诉记者,他们一般都随气象部门一起进行野外观测,将获得的数据与气象部门共享。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濮梅娟这样诠释部门合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今年太湖流域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事件,这得益于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气象、环保、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有效遏制了蓝藻水华的大面积暴发。”

  在巢湖的治理上依旧遵循了部门合作的原则。今年7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肥市环保局、巢湖市渔政执法大队等多单位联合进行巢湖星地同步观测实验,从气象预报的角度对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警,欲实现蓝藻治理“一条龙服务”。

监测预警信息凸显成效

  卫星监测蓝藻目的何在?湖面实地考察又意欲何为?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对蓝藻水华进行预警和潜势预报,昭告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应对。

  自4月卫星监测到在太湖西部和南部、浙江湖州与吴江交界处沿岸出现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的蓝藻后,江苏省气象局立即主动承担起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报告蓝藻信息的任务,每日对太湖蓝藻进行监测预警,制作《太湖蓝藻气象专报》,截至11月19日,已制作并发出专报220期,为省委、省政府合理治水提供了决策依据。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制作了多期《太湖蓝藻监测分析评估报告》,分析了蓝藻的分布、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气象条件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了趋势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浙江省气象局气候中心研究员蔡菊珍表示。

  朱小祥称,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区域湖泊蓝藻遥感监测评估业务系统进展顺利,已经在今年的蓝藻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三湖蓝藻水华较去年减轻,一来是当地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避免了去年水危机的重演,二来今年天气相对不利于蓝藻水华的形成。今后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建设更加完善的蓝藻水华预警机制。(来源于2008年12月2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