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漓江“喊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09-26
分享到:0

  者按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都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气象部门在这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拓展业务服务领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生态环境监测、气象服务保障、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气候区划分析等方面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本版特编辑以下文章,让读者了解气象部门为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

  “百里画廊”缩短至5公里

  山为骨,水为魂,桂林山水甲天下。正是一湾清流造就了“漓江游”这一世界级旅游品牌。说漓江是一条旅游黄金水道一点也不为过,这条全长437公里的河流每年都会吸引超过14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

  然而,风光旖旎的漓江却有着自己的难言之痛。近年来,漓江生态问题日益显现,丰水期频频出现洪涝灾害,枯水期则经常出现水源枯竭、河床裸露、险滩阻行、水质恶化等现象。尤其是在广西桂林旅游精华部分的“百里画廊”,漓江水路旅游航程因缺水而严重缩短。在最严重的枯水季节,漓江“百里画廊”通航里程还不到5公里,游船往往只得从磨盘山码头转到下游某个码头。百里漓江旅游航程有时缩短到十几公里,使慕名而来的游客无法全程游览漓江,只得扫兴而归。干渴的漓江不仅制约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了桂林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保护。

  漓江“喊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漓江为何干渴?气象部门进行了科学解答。

  “气候变化是漓江‘喊渴’的主要原因。‘十年八旱’、‘抗了大涝后抗大旱’,几乎成了这些年桂林气候的主要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气象台台长周文志说,漓江属雨源型河流,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年量相差悬殊。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漓江每年3月至8月为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6%,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1.9%;每年9月至第二年2月为枯水期,多年最枯月平均流量约每秒9.8立方米。这种气候特点极易造成连续干旱,如1998年到1999年的秋、冬、春连旱,几乎造成漓江断流。而2007年,一张题为“漓江露出大片河床,象鼻山难觅水中倒影”的图片频频跃上全国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这一年,漓江再度受旱,河道干涸,局部地区饮水困难。负责枯水期向漓江补水的青狮潭水库,当年降雨量创1971年以来最低纪录。

  气象把脉为漓江补水

  解决漓江缺水之痛,“补水”成了当务之急。当地政府启动了漓江补水工程,利用位于漓江上游的青狮潭水库蓄水给漓江补水。青狮潭水库位于桂林灵川县境内,与临桂、龙胜、资源及兴安等4县相接,总库容量达6亿立方米,是漓江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对农田灌溉、防洪抗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要想控制好青狮潭水库的库容量,使其在确保防汛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拦蓄洪水资源,做好水源储备,则是一个技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周文志说:“汛期前,水库容量如果太多、水位过高,势必会给防洪工作带来压力;可库容量太少、水位过低,又影响着未来的抗旱工作。”因此,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做好水库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调度的气象决策服务工作,成为桂林市气象局一直以来所思考和致力做好的大事。

  2007年,桂林市气象台与广西青狮潭水电厂签订协议,联合开展“青狮潭水库短期气候预测与水资源调度的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分为“青狮潭水库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和“青狮潭水库水资源调度系统”两个子系统,桂林市气象台负责用3年时间研发一个比较实用的、能更好地掌握青狮潭水库周边地区在每年汛期前期各月的雨量和汛期中后期各月的降水量趋势的“青狮潭水库短期气候预测系统”。

  该系统研发完成后,将建成一个人机交互的短期气候预测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利用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气候趋势预测。

  气象部门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向广西青狮潭水电厂提供建议。广西青狮潭水电厂根据桂林市气象台研制的“青狮潭水库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内容,研制出相应的“青狮潭水库水资源调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青狮潭水库和电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桂林市气象局为青狮潭水库提供的服务工作已取得显著效益。从有关部门的分析材料可以看出,近年来,漓江枯水期间游船因缺水而转点通航的尴尬局面逐步消除。2004年漓江游船转点的情况有53天,2005年为24天,而2006年只有6天。

  截至目前,青狮潭水库的水位达到223.02米,有效库容为3.6亿立方米,为该水库自195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同期所罕见,这与专项气象服务是分不开的。自今年7月份以来,桂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为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干旱,桂林市气象台在当时发给青狮潭水库的气象服务专报中指出:根据目前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特点,建议做好水库蓄水保水工作。

  今年6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传来一个消息:一个投资达24亿多元,包括修建3座水库的防洪补水工程即将于年内动工。

  这项工程主要是在漓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上修建斧子口、小溶江及川江3座水库,并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把桂林市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不足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保证漓江常年达到每秒60立方米的流量。

  3座水库建成后,将和现有的青狮潭和思安江等水库一起在漓江枯水期分别向漓江补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枯水期航道不畅的问题,使秀美的漓江一年四季都能使中外游客尽情地游览全程。

  “空中水库”让漓江痛饮甘霖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打开“空中水库”让漓江痛饮甘霖也是缓解漓江干旱的有效途径。气象部门瞄准了漓江的主要水源地青狮潭水库,将其作为人工增雨的重要作业点。

  2005年至2007年,桂林市气象局在青狮潭库区共组织实施了近20次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火箭弹60余枚,对青狮潭水库蓄水保水、保障漓江航运、改善大气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影办与桂林市气象局共同组织实施的“青狮潭水库源头增雨和防雹作业试验区建设”及“青狮潭水库库区南面人工增雨防雹试验、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这些项目和试验区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加青狮潭库区的降雨量,有效地缓解桂林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和改善青狮潭库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并能够增加当地植被的储水能力,保证桂林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来源于2008年9月26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曾涛 李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