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08-14 |
7月22日,华中重镇湖北襄樊市出现293.9毫米的降水量,超过了450年一遇,接近500年一遇,导致城市内涝严重,街可行舟。武汉中心气象台在7月21日下午3点发布重大气象信息,称湖北省中西部将有暴雨,预计暴雨过程造成的灾害为2级(属严重灾害)。
强降水区位于襄樊、恩施、宜昌、荆门、随州等地。其中襄樊1小时雨强43毫米,22日02时至22日14时12小时雨量高达252毫米,创12小时降水新记录。暴雨造成襄樊、恩施等地城区街道严重积水,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7月21日夜间,狂风暴雨伴随电闪雷鸣导致襄城区排水系统泄洪无力,近2万名群众和居民被洪水围困,最深处达2米左右,3000多户一楼住户全部被淹,1万名居民被迫转移。“如果暴雨持续3个小时,现有的排水设施将无法应对。”襄樊市政管理处技术科科长姚军说。“这么大一个城市,排水能力不到10%,而且只能应对半年一遇的暴雨,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襄樊市政协常委马言军在了解到城市排水系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后不无忧心地说。马言军等人建议,必须对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实行“大规划”。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陈正洪呼吁,华中地区暴雨频发强度增加,城市建设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下的暴雨强度变化,应重新编修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天气突发性强,在城区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严重的“水浸街”,使城区成为一片汪洋。而如果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内涝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城市交通瘫痪、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承担的中国气象局2007年度气候变化专项“华中地区近50年暴雨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近50年暴雨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呈现新特点:年、四季、汛期、梅雨期暴雨量、暴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除秋季暴雨日数外),并从1980-1990年初开始突变增多。这一结论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结论吻合。
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也表明,近50年来,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据统计,截至7月14日,全国今年因洪涝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3676千公顷,受灾人口6220万人,因灾死亡309人,倒塌房屋2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90亿元。
由深圳市气象台、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承担并组织完成的“深圳市新一代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与创新研究”项目在2006年底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的鉴定,投入实际应用当中,收到了良好效果。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精度高于国家规范要求,可以满足市政设计和防灾减灾的要求,以减少管网设计的盲目性,为减轻暴雨渍涝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不但可为深圳市政建设规划部门的排水管网设计直接应用,而且可向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推广使用。这一公式是在原有的深圳暴雨强度公式的基础上研制的,考虑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范围、下垫面性质(透水性等)等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适用性。并以深圳、武汉两市为例,进行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估算,精度高于国家标准要求,且明显优于对比方法。该法已被编制成计算机软件,只要输入原始资料就可以很快输出结果,包括曲线型估计、参数估算、误差分析、图表,使用极其方便,可向全国各地推广应用。
陈正洪说,重新编修大中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在华中地区显得尤为迫切,有了科学的暴雨强度计算,就能为市政部门科学规划合理抗灾提供依据,此外及早获得气象信息也是科学抗灾的前提,也便于尽早安排排涝抗灾,减轻城市内涝灾害。(来源于2008年8月14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刘立成 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