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村为何屡遭雷击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1-07-30
分享到:0

  公坛村坐落于距南昌市40~50公里远的梅岭山区腹地。每到春夏,雷公总爱和村民过不去。村民基本上都被雷击中过,村民终因不堪雷灾之苦,纷纷弃家而去,原本人丁兴旺的家园目前仅剩8人。江西省防雷中心的专家专程前往,以解其因。

  雷公坛“招雷”揭密

  雷公坛村有三百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雷”多,据传因多雷而得名。近数十年来雷公坛的天气变化异常,雷暴活动频繁,常年四季均有雷击出现,且以夏季为多。只要天气不好,山下的村子时常能看见雷公坛上空电光闪烁,雷声震耳。

  王家礼老人介绍说,他已遭到过严重雷击就达5次之多。有时在地里干活,由于跨步电压作用,人会被“雷”打得跳起来,所幸每次都死里逃生。由于遭受过多次雷击事故,老人现今头脑反应迟钝,活动大不如前。

  村民王家旗说,十几年前,村里没通电,基本都是雷打坏房屋、雷击伤人等事故,可自十几年前从山下引了两根架空电线进村以后,又多了一种雷击事故,电线也会击中人或是打坏家电,只要一打雷,就经常看到室内、室外的电线有蓝紫色的电光窜动(雷电过电压侵入所致),家里的电器除了电灯泡还能用之外,其余所有电器设备一律被雷击损坏。

  据村长刘春苟统计,数十年来,雷公坛因雷击已死亡4人,击伤达几十人,房屋有时也经常被雷击穿,几乎村里的每个人基本上都被雷击中过,只要在雷公坛居住过的人都可能是目击者,每个人都可能亲身经历过。只要有雷声,他们就担心雷公坛会不会又有人、畜伤亡事故发生。村民终因不堪雷灾之苦,纷纷弃家而去,或是出外打工,或是到山下十几里远的湾里区租房住宿。对他们来说只有“晚出早归”,晚上下山住宿,早上上山“回家”干活,对本来经济就落后的村民来说,又多添了一份生活的沉重感。

  据他们介绍,雷公坛原本人丁旺盛,有40多户人家,多达数百人,十几年前还有18户,180多村民。村长刘春苟说,如今在雷公坛常住人口仅剩8人。显然,雷灾已成了群众生存的最大威胁。如今雷公坛村的人们是谈“雷”色变。由于经济落后,根本就无法建立起雷电防护措施,任由“雷神”横行霸道。百姓真是苦不堪言,拿那些至今还住在雷公坛的人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等死”。

  当专家们带好了多种测试仪器,来到雷公坛进行实地调查时,刘春苟感慨地说:“你们是几十年来第一批到雷公坛村的专家和记者,我真担心你们爬到半路会折回去,没想到你们还真爬上来了!”

  来到雷公坛,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村子很静,室外一个人也没有。村子很小,房屋紧凑,但仍让人感觉空荡荡,大部分房屋大门紧闭,显然已无人居住。

  原因

  为什么雷公坛如此容易引发雷电呢?当地村民解释说,这是个“雷神”出没的地方,人跟雷神抢地盘,那“雷神”怎么会不发怒呢!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从实地调查的情况和我们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可以用一定的科学依据来解释这种现象。

  江西省位于长江南岸,属季风气候区,受暖湿气流的影响,雷暴活动特别频繁。雷公坛地处梅岭山区,雷电出现概率要高于平原地带,白天晚上均可能发生。

  从大的空间来看,雷公坛西北方是洗脚坞山峰,东北是花老脊山峰,偏南方向高度依次降低。而雷公坛位于几个小山脊之间。从地形图上看,雷公坛整个大空间地形呈马蹄形,南低北高。而雷公坛局部地区相对较低洼平坦,正处在偏南风为多、偏南暖湿气流盛行的山坡风口上。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谷底暖湿气流不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而上空干冷气流密度相对较大,沿山脉下沉,从而形成抬升对流云,沿山脉移动,而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会造成对流云的强烈发展,形成雷雨云。由于雷公坛西北的洗脚坞山峰及偏北面的花老脊山峰相对较高,积雨云遇山地阻挡,加之迎风面有上升气流影响,使得雷雨云在山地的迎风面滞留时间增长,因此会导致雷雨云在雷公坛上空出现的频度、时间增加。这种雷暴以夏季“气团雷暴”为多,午后和傍晚出现的几率较大。

  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藏的地区以及河岸潮湿处、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稻田接壤处和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雷公坛四周土壤电阻率的分布明显不均匀。从地矿部门查知,梅岭地区以岩石结构为主,而雷公坛自然村正处于岩石板块的交界处,以稻田为主,山上雨水多,土壤潮湿,电阻率要比附近岩石要小得多,因此雷暴就很容易落在此处。

  两根完全没有防雷措施的架空电源线直接引入,也是造成雷公坛雷灾的罪魁祸首之一。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雷公坛附近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及地物条件形成了雷公坛恶劣的雷灾环境,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天然雷灾地区。

  对策

  对策一:躲。在现代防雷学中,对雷击的防护,首要措施是一个“躲”字。既然雷公坛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天然雷灾地区,因此让村民搬出雷公坛将是首选之策。

  对策二:防。采取防雷学中拦截、屏蔽、均压、分流和接地等技术,其防雷效果可达90%以上,但不防球雷,除非做一法拉第笼,将整个雷公坛自然村屏蔽,显然这不现实。

  湖南省溆浦县戈竹坪乡山背村,是一个罕见的雷电灾害村。据统计资料显示,自1979年至2000年,该村年年遭受雷击灾害,21年间,曾先后被雷电打死10人,打伤150人;村里的变压器先后11次被雷电击毁,并数十次打毁房屋、家具,摧毁树木、庄稼。

  昔日两千村民求救

  今朝山背化险为夷

  1996年3月的一天,湖南省溆浦县台办主任魏荣光采访他乡途宿山背村村长(现任党支书)胡家从家时,正巧遇到强对流天气发生,他发现胡村长在突刮大风,预感天要打雷下雨时,急忙跑出屋外把电线给掐了,顿时电灯熄灭。经了解,为了免遭雷击,下雨前这里的乡亲都会做出这样的防雷举动,把电源与进户线脱钩。

  山背村自古以来是一个雷电集中区,但以往只击毁树木和庄稼,很少伤人、禽和毁房屋;自从1979年村里架起低压线(未能安装避雷装置)后,情形便大不一样了,雷电成了入室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公害。每逢电闪雷鸣时,家家户户的灯头、开关、保险等电源接头处都会四处冒火,不时传出人、禽伤亡的呼喊声,村民感到几乎无安全处可躲藏,因此,闻雷色变。

  魏荣光将雷灾带给村民的苦难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毅然决定要为山背村民鼓与呼。于是,他提笔将山背村雷击区的情况向县政协作了报告,引起了政协主席的重视,政协组织了10人视察组实地踏勘并写出了视察报告。1998年元月9日,他鼓足勇气又向湖南省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杨正午写了题为“湘西溆浦雷击区2000村民求救”的求救信。杨省长批示:“请省气象局张正洪局长研处,组织有关专家考察,提出解决意见。”

  湖南省防雷中心组成5人专家小组,于1998年3月奔赴山背村作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踏勘、考察和走访,基本认定意见为四条:第一,从地质情况看,山背村除了花岗岩层和少量煤层外,地下尚未发现其他金属矿藏,因此排除了地矿引雷之说。

  第二,特殊的地形条件影响,是产生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山背村坐落在方圆直径7.5公里、海拔高度1400米的高山坡上,上下落差大,村民的住宅分布在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类似“锅”状的山坡中,不管何方刮来的风都从该村山坡通过,当风速很大的雷暴云气流遇到陡峭山坡时,反复在“锅”内迂回流动,并顺着山势造成了强对流,从而使局部地方性雷击增加;第三,局部地区的热力抬升作用影响,是产生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二;第四,感应电荷的影响,是山背村雷电灾害又一主要成因。

  为解决山背村的防雷避灾,在一些人士争论中曾有两种观点:一是让村民整体搬迁,远离这块迷信色彩甚浓的罕见雷击区;二是科学治理,安装避雷设施,防雷消灾。湖南省政府决定:与大自然作坚决斗争,彻底治理雷灾隐患,不仅要圆山寨瑶乡“没有雷患,安居乐土”的梦想,更要带领山背村民破除迷信,运用科学技术加快脱贫致富。

  今年初,湖南省政府下达防雷治理专款50万元,防雷一期工程已抓紧进行,山背村小学的避雷针已经架设,高高矗立,村民家中的避雷装置正在安装。当担任具体施工的气象防雷科技人员在架设学校20多米高的避雷针塔时,村民和老师们异口同词,称赞气象部门是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

  神奇的山背村引来了多少神奇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如今,山背村小学的墙报中清晰的写着这么一段文字:“山背村历来遭受雷击,省政府、杨省长拨给了治雷专款50万元。不谢天,不谢地,只谢救星中国共产党!” (来源于2001年7月30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封明亮 段和平 向德龙 徐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