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三候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9-10-25 |
气象渐趋萧瑟,人们深知风雨不节、寒暑不时之贻害。古人认为霜降日宜霜,主来岁丰稔。所以有“霜降见霜,米烂陈仓”之说。该霜时便霜,虽然形若肃杀,但也算是应时而至的正常气候。如期而至,恪守时节规律,便是“正气”。
《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观点:“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认为寒霜在(农历)深秋九月还没有正常降临,就可能是阳春三月政事存在失当之处。
发生气候异常,追溯成因,尽管找到的理由未必正确,但反映出人们希望霜应当应时而降的理性心态。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霜降之前的物候关键词往往是华、是秀(春华夏秀),是钻出的出,是降生的生,是鸣唱的鸣。霜降开始便是落、是俯、是冰、是冻。
霜降时,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是摧残,也是磨砺。有很多草木甚至无缘拥有这番经受寒霜的阅历。有些早早黄熟,有些匆匆枯萎。
虽然说“夏收要紧,秋收要稳”,但错过了时令,收成便会打折扣,尤其到了“抢秋”的霜降时节。
谚语说:“不怕寒露雨,最怕霜降风”,“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陨霜如征伐,杀气浸盛,寒气入肌骨。霜降时节,天气也开始阴沉多雾,“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厚云郁而四塞,万物颓然。
霜降之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人说了四个字:“减苦增甘。”怎么让我有了一种餐桌上苦尽甘来的感觉呢?
不论晴雨,无关寒暑,快乐是最好的天气。
(根据宋英杰著《二十四节气志》改编,有删节。来源:《中国气象报》10月25日四版 责任编辑:申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