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6-05-23 |
1949年12月8日,新中国的气象局正式成立,当时归军委建制,成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简称军委气象局),国家任命涂长望为首任军委气象局局长,负责领导全国气象业务系统的工作。建国伊始,涂局长接手的旧中国气象部门是一个残缺零乱的旧系统。况且,全国尚未完全解放,而历经多年苦难与战乱的人民财政,也刚开始复苏。因而涂局长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十分众多而重大的。然而,无论情况如何严峻,涂局长受命之后,一直坚持要按高标准、高质量来建设新中国的气象业务系统。
抓基础抓大事抓关键
建国之初,新中国的气象事业,百废待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气象建设而言,需要开展的工作非常多,千头万绪,涂局长以他深厚的气象学识与雄才大略,首先有计划地拟制了全面建设我国气象事业的宏伟蓝图,并领导着整个队伍,从重要的基础建设、重要大事和关键问题抓起,高效地推动了全盘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建设气象台站网。众所周知,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是在世界各国开展气象事业的基础。然而,解放前蒋管区的气象台站,除一部分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外,大多是为航空服务,沿着仅存几条航线而建的,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到新中国初建时,只有72个台站,加上老解放区的29个台站,全国仅有101个气象台站,这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远远不够,根本谈不上组成一个合格的全国气象监测网。然而,建设一个新站,牵涉到人员、设备、选址和经费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并非易事。因而有人认为倘能把国民党留下来的72个台站恢复起来,就算不错了。但涂局长认为,尽管困难很多,但基础必定要打好,而今迈步必须“从头越”。因此,下定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解放军的优良传统,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奋斗,到1957年时,全国已建成了包括地面、高空及太阳辐射监测的1647个气象台站,划时代的组成了覆盖全国,并为全国服务的气象台站网,已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令国外学者也甚感惊讶。
二、发展教育,广育人才。按照涂局长的宏伟规划,要建设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气象事业及全国的气象台站网,人才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解放前,全国只有二三所大学设有气象系(或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仅几人,如1946年,西南联大就只有一个读气象学科的毕业生,加上老解放区和日本培养的气象人员,建国之初,全国才有二三百人。为适应举国发展的需要,涂局长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长、短期培训结合的规划。首先,就各地新(扩)建的台站而言,就立即需要几千个技术干部。为解决燃眉之急,军委气象局成立不到半年,便开始举办起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第一期是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其后,除中央气象局办训练班以外,还发展到各大军区也一同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从而解决了急需的人才缺口。然后,按长期规划,把训练班扩建为正规的干部学校,并进而创建了气象专科及大专院校。有些经过短训班学习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同志,后来又返回大专院校再学习,培养了一批批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能力很强的气象科技干部。百年树人,涂局长以他的魄力与远见卓识,为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统一标准。解放前,气象台站的建设参差凌乱,最早是各帝国主义为发展其在中国的侵略势力而建,其后则是断断续续引进各不同国家的仪器和设备而建的,不仅布局稀疏不合理,缺乏全国观念;而且仪器、设备、观测办法及人员训练等均来自不同的国家或途径,况且其中有些已十分老旧,非常不统一。这是一个基本的关键性问题,气象观测是高度分散又高度集中的,大气的运动不分国界,没有统一的标准,气象探测的结果就缺乏了比较性和代表性,难以进行全国和全球纪录的比较。涂局长深谙旧气象系统的弊端,接手军委气象局长的任务以来,便抓紧这项关键问题的改革,大力推动全国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业务技术规范等的统一工作,使新中国气象基本观测纪录与资料出现了前所未有新面貌,与国际标准融为一体。
创建农业气象学科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涂局长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气象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在他多年研究的长期预报中,早就关注着气象为农业服务问题。抗战时期,他和他的学生也写过一些关于农业气候的论文。但终因战乱和缺乏管理与资料,到军委气象局成立时,我国的农业气象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1953年8月,中国气象局的建制改隶于政务院后,全国气象台站等的基本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配合我国的经济建设高潮,涂局长又设法建立和开展农业气象学科的工作。1954到1958年,开始在中央气象局、台、站管理和设立农业气象组并发展为一个“科”,配备农气管理人员,但农业气象科技人员奇缺。为此,涂局长一如既往,紧抓人才培养的大事,多方联系,与北大、南大、农大等商讨开农业气象学系的问题,最后决定成立于北京农业大学。但当时,农大还缺乏师资。涂局长与农大沈其益先生商量,从农学系四年级学生中挑选十人,改读气象课程,成为农业气象学科的第一批毕业生,从中可留下几人作为该系的师资。此外,农学方面的课程由农大派教师担任。天气学课程先派我去兼任(三年),由北大1956级毕业生周静西同志辅导,另外,还调派了几位留苏生及其他院校的研究生、毕业生等担任各种教学工作,于1956年暑假后终于在北农大创建起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农业气象学系,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气象人才。
学术精深重视服务
涂长望先生从他在英国留学时起,就进行了多年气象科学的研究,他对中国雨量和水旱灾害及其与世界天气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对1931年江淮大洪水的研究结果,至今仍为人们重视。他的视野开阔,研究思路很广,在中国气候、气团与锋面、季风、农业气候以及气象与水文、植被等有关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论著,造诣精湛,是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科学家。记得涂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长期预报时,我们预报组几人,虽已大学毕业,但只要是不轮值当班,便骑车去清华听他讲课,因而我们也是他的受业弟子,深受教益。
涂局长对他在气象局推动和创建的工作,很少让人宣传夸耀,相反,常是低调而谦逊地提出它们的不足之处和尚存在的困难,引导大家进一步更好地来完成任务。但是,涂局长对年青同志们的优秀表现,却是常挂在心。他去南方检查工作时,专门要去看望附近的高山艰苦台站;对于担负着艰苦建站任务的同志,他还让人编了歌曲来赞扬他们。他一贯非常重视预报和资料等气象服务工作。建国初期,他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还时常来参加中央气象台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的“大会商”,而且,每次都是提早到达,自己首先查看各种天气图表资料,参与讨论。
涂长望局长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开了好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抓住要害问题,推动了全盘工作的开展,我们永远纪念他,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本文作者为原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来源于2006年5月23日《中国气象报》作者:章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