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0-05-11 |
雨养农业就是巧用天然降水,在无灌溉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在降水不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我国西北东部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一般不低于300毫米,有发展雨养农业的良好条件。在西部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少于100毫米,并不具备雨养农业的条件。但这些地区能从山区获得径流,有时也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故雨养农业仍然是有效的。
如果某地的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显然是很不够的。但是,这300毫米仍然是宝贵的水资源,因为平均每公顷可以有3000立方米的雨水,如果把这3000立方米水集中在较小的地区,就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这就是雨养农业的思想。假设每立方米的水可以生产1公斤的粮食,则3000立方米的雨水就可生产3吨粮食,其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雨养农业的方法很多,如传统的水平梯田、水平沟都能起到集水、增产的效果。现代农业科学有很大进展,雨养农业的方法就更多了。
美国中西部的降水量约为250毫米至500毫米,还少于我国黄土高原的降水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曾在那里盲目垦荒,使之成为著名的黑风暴的频发地。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治理,现今已成为其主要农牧商品生产基地。国内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说明雨养农业是有巨大潜力的。
西北地区的汛期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天,把夏天的降水集中保存起来就是这里发展雨养农业的关键。山西省翼城县的科技人员在干旱年份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吴村一块0.2公顷的小麦比周围小麦生长茁壮得多。据调查,原来这块地的主人在上一年收麦后就进行了深耕,蓄住了伏期的雨水,在小麦播种前又在地里施肥,麦苗出土后虽未加管理,但却茁壮生长。另在南梁镇南坡村的村东也发现一块十多公顷的旱地小麦生长良好,经调查,与吴村的经验几乎一样。在此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一套旱作农业生产经验,并在全县推广,结果全县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67吨猛增到4.07吨,总产由3.7万吨增至9.3万吨,为原来的2.5倍。
“以肥促水”是陕西渭北高原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渭北高原23个县共有100多万公顷的耕地,其中90%是无灌溉的旱地,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是吃返销粮的贫困地区。从60年代起,当地曾大修水利,但收效甚微。陕西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由于土层缺磷,小麦根系只有1.4米的深度,一遇春旱,土壤表层失墒,小麦就无法吸取土壤深层的水分,造成减产。陕西省农科院在合阳县甘井乡进行施磷试验,使小麦根系达到2.7米,深入到有效水分较多的土壤深层,小麦因而增产50%至100%。这就是以肥促水,开发深层土壤水分的技术方法。1980年至1985年间渭北推广这一方法,净增粮食180万吨,平均每公顷增产1.8吨、每亩增产120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3.4万吨,使缺粮区变成了陕西仅次于关中平原的第二大粮仓。
山西晋中地区的“蓄水覆盖丰产沟”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的方法。单从集水的角度,它采取了垄盖沟种的措施。垄盖塑料薄膜可以防止蒸发,下雨时垄上雨量流进沟内,使种在沟中的作物获得两倍的雨水。每立方米的水可以产粮2.25公斤,而一般大田只能产粮0.42公斤。
雨养农业的方法很多,它的前景是极为广阔的,其产量并不次于灌溉农业的产量。实践证明,在雨量不多的黄土高原,扩大灌溉面积并不是发展农业可取的途径,而雨养农业却是科学的农业发展方向。 (来源于2000年5月11日《中国气象报》作者:张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