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产量与“气象争粒重”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1989-10-15
分享到:0

  秋风起、稻头沉”。晚稻灌浆阶段是增千粒重和产量的关键时期。有人认为晚稻齐穗后产量已经定局,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因为水稻干物质积累约有1/3是在出穗前贮藏在茎鞘中运转供应,其余2/3是由出穗后光合作用产生供给的。我们在大田中经常见到,有的田块前期生长很好,由于灌浆期缺光寡照,生产管理又跟不上,造成产量大减,群众称之谓“笑苗哭稻”;也有的年份,前期长势一般,由于灌浆期气象条件较优,加上病虫害防治好,生产措施管理得当,晚稻仍能达到丰收高产。影响粒重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在生产水平基本相似情况下,气象条件的优劣对晚稻干物质的动转速率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将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所以有人把晚稻千粒重变化比喻为“气象粒重”。气象条件对灌浆千粒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低温低湿。晚粳稻在日平均气温23℃以上,14时相对湿度在60—80%是最有利灌浆增重的。如果在灌浆过程中,杂交稻遇到日平均气温小于17℃且14时相对湿度小于50%;晚粳稻遇到日平均气温小于16℃且14时相对湿度小于50%时增重极其缓慢,如果出现低温低湿天气,日平均气温小于14℃14时相对湿度小于50%,增重不仅停顿,还可能下降,但是如果以后又出现适宜的灌浆气象条件,功能叶仍旧清秀,灌浆功能还能恢复,因此它具有一定可逆性,但是功能叶已衰黄、特别处在灌浆末期,那未灌浆增重到此就停顿刹车。故在低温低湿时,可采用人工“以水调温”改善灌浆条件是有用的。二是寡照。根据田间试验数据表明,不仅温度、湿度影响灌浆增重,而日照对千粒重关系也极为密切,特别是感温性较强的粳类晚稻。它的最敏感时期,常规粳稻在抽穗后11—30天,杂交秈稻在抽穗后1—10天影响最为明显。在这种年份如果温度适宜,可及时采用“根外追肥”,也能获得较理想产量。三是适时收割。最高粒重出现时间是安排收割最适宜时间。如果过早收割,造成“割青”,其营养物质未充分积累,将影响产量;过迟收割,由于功能叶衰黄、营养输送停顿,消耗在于积累,粒重也会下降,不利增产。农业生产上往往以天数安排收割日期,如杂交稻和晚粳稻分别以灌浆后35天至40天进行收割,但这与实际情况不尽符合,因为品种特性,气象条件各年差异较大,从田间试验来看,晚粳稻齐穗后积温达到800℃,杂交晚稻齐穗后积温达到700℃时,是晚稻干粒重最高时间,也是安排收割最适宜的时间。

  为了争取晚稻粒重,应根据气象特点,加强后期管理、防病治虫、防功能叶早衰和田间断水过早。灌溉方式应以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低温来临,及时灌上河水,夜灌日排“以水调温”。(来源于1989年10月15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赵世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