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1-06-28 |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暑气袭人,常常使人透不过气来,出现头晕、胸闷、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抽风等中暑症状。
气象部门从室外作业环境保障出发,为了提醒人们在暑天不遭受高温伤害而做好防暑工作,如果在短期预报时段内,预计最高气温将达35℃或以上时,就发布高温报告。因此,可以认为,35℃是关系安全生产和人们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有人则说,35℃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
众所周知,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这4℃之差,使得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得以向皮肤传送,然后再经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空气对流将热量传送到体外,从而保证体温基本上恒定不变。因此,环境温度要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从人对高温反应情况来说,30℃左右的气温是人体最佳感觉的温度,因为在这个气温下,人体一般不须“劳驾”汗腺来散热,也无需着衣保暖。而在穿衣(指单衣)情况下,气温在19℃至24℃时,人们感到冷热适中,清爽舒适。如果气温超过33℃,人体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35℃时,皮肤的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开始加快,血液循环也随之加速,导致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好几倍,以增加体表的散热量。此时室内空调必须启动,或采取其它降温措施。当气温达35℃以上时,心脏泵血量会增加50%至70%。因此,不难理解把35℃看作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的道理了。当气温超过38℃时,人的多个脏器都参加降温。当气温达39℃时,汗腺已相当疲劳而趋于衰竭,此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的危险。如果在一次夏季热浪中气温升到40℃以上时,高温则会令人头昏眼花,站立不稳,此时如果人的体温不能降至正常的体温,不仅有损于心脏,而且由于脑颅内组织过热,造成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和水肿等,会给大脑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在夏天里,人们往往有干热和湿热的不同感觉。这说明人通过排汗来散热的能力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空气湿度、风有关。这是因为湿度和风,一可影响人体的对流换热速率,二可影响汗液蒸发速率。比如,夏季当有热风吹来时,由于通过增强对流和蒸发而使汗水散热加快,所以人体虽感到干热但不闷热。因此在相同气温下,有风时则会感到比无风时要舒服一点。至于湿度,也明显地制约着皮肤的排汗散热效率。湿度大时,皮肤也是潮湿的,导致不容易排汗,从而使得人体在夏天气温较低时也会感到闷热。如气温为26℃、相对湿度为90%时,人的感觉温度就如同气温为32℃、相对湿度为20%的情形。一般来说,在不考虑风的情况下,当气温为30℃至31℃、相对湿度为85%;气温为38℃、相对湿度为50%;气温为40℃、相对湿度为30%时,人的体温调节就会受到障碍。不难看出,运用35℃这个高温和中暑预警温度,还要视当时具体天气情况,主要考虑空气潮湿与否和风力大小,上下“浮动”,灵活掌握。
当然,在管理上,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在高温期间,应合理安排劳动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特别是中午至下午3时。
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盛夏期间,白天关好门窗,挂上窗帘,拒热浪于户外;晚上可开窗通风换气。干热天时,室内可常洒些清水,多喝些茶水和淡盐水,并自备一些清凉药品,如清凉油、仁丹等。条件允许时可装上空调,不过要防止染上“空调病”。
如前所述,为了对付高温,心脏在忘我地牺牲着“自己”,承担着主要的散热任务,对无私奉献着的心脏更须给予更多的关照,认真地呵护它。比如,在炎夏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劳累,戒烟戒酒,适当服用一些养护心肌的药品或富含B族维生素的新鲜蔬菜瓜果。对于患有慢性心脏病的人应定期体检,还应提防其他部位的炎症感染而加重心脏负担。在相对比较凉爽的早晨到户外做力能所及的活动,如打拳、舞剑等,以便增强体质,不失为对付高温的有效办法。 (来源于2001年6月2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汪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