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08-07-11 |
第27届奥运会于2000年9月15日至10月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悉尼气象局提出的终极目标是:提供有史以来最好的服务。事实证明,本次奥运会提供的气象服务充分展现了澳大利亚气象科技的发展水平。
为了迎接这次奥运会,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悉尼气象局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在举办时间上特意选择了9月至10月这一时段。此时正值悉尼初春季节,海洋性气候舒适温和,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强对流天气较少,是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候,时间的选择有效减少了天气对比赛的影响。同时,针对强对流天气,悉尼还专门开发了危险天气监测与预报系统,并与国外的气象机构进行合作,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奥运会期间向悉尼提供短时临近强对流预报信息。此外,奥组委和世界气象组织也有机构向悉尼奥运会提供专门支持。
机构设置上,早在199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SW)区域气象处任命了一名项目主管,全面负责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奥运会期间,在气象处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三个专项服务办公室,其中奥运会气象服务预报中心办公室(SOWO)设在NSW区域中心办事处,负责除帆船赛场外的所有赛场的预报;海上气象服务办公室设在悉尼海港(SOSWO),负责5个帆船赛场每天的天气简报和每小时风的预报;此外,在悉尼奥委会总部设立了一个运动指挥中心天气办公室(WOSCC),有一个预报联络员负责气象产品的解释和与悉尼奥委会沟通,以便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赛程。
为了组建一支良好的预报专家队伍,悉尼气象局从澳大利亚各地挑选了最好的预报员。人员由原来的24人增加到50人,除了增加一名公众预报主管人员,1名恶劣天气预报员和2名奥运会天气预报员(其中1名专门航运、航海预报)外,还增加了作为行政支持的管理人员、通信保障及硬件维护人员和航空天气简报服务人员以及公共关系处理人员。
在硬件设施上,各比赛场馆附近及有关地区共增加15个自动气象站,包括4个永久站,1个自动站,另有7个海港站。还有3个自动站是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预报示范项目(FDP)建立的。
悉尼气象局还与多家机构合作,专门研究开发了多种预报模式和系统,为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澳大利亚气象局科研中心(BMRC)合作研究开发了四种数值天气分析和降水预报模式;与维多利亚环保局合作研制的5km分辨率的空气污染预报模式,制作每天的空气质量预报;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环境模拟和预报中心与全球环境模拟系统合作开发高分辨率的大气模式ATMOS_2000和潮/风流模式GCOM3D;对悉尼港内部海流的预报使用的是西澳大利亚大学开发的三维数值模式,每天提供悉尼港4个不同区域的每小时彻底表面海流速度。
为了预报帆船赛场的风变化情况,他们还专门开发了一系列统计预报软件,包括悉尼港风的模式输出统计预报(SMOSSH);风的回归预报(RegressionBreeze);风的决策树预报(TreeBreeze);悉尼港阵风预报(SydneyHarbourGustCalculator)等等。悉尼奥运会期间,除了每天发布各类常规天气预报外,还增加了专门场馆的预报、马术比赛的热感应度预报、为露天的比赛场馆和悉尼大桥的观众和游客服务的雷暴预报、海上和水面比赛项目的海浪、海风预报以及紫外线指数预报、污染指数预报等等。
具体预报种类可分为四种:奥运会期间的一般天气预报,主要为7个比赛场馆提供预报服务,天气较好时,1天发4次,天气复杂时,随时增发;发布3小时温度、湿度、人体舒适度指数、风向、风速、降水、气压、天气状况概述预报;发布共8个地点四天最高温度天气预报,第3、第4天增加最低温度预报;提供悉尼海湾等4个地点的风向、风速、阵风、海风四个要素每小时预报。另外,还提供7天的趋势预报和各自动气象站10分钟一次的风向、风速、阵风信息的实况资料。(来源于2008年7月11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李欣 何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