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5-12-10 |
曾喻
强冷空气来袭,北方开启“雪”模式,银装素裹的世界煞是好看,引得南方的朋友一阵羡慕。还记得从前的冬天吗?那时候的江南也是大雪纷飞、冰凌成串的。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冬天那些美丽的天气现象吧!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属于固态的降水。固态降水包括有雪、雹、霰等。在江西萍乡,冬季经常可以见到霰的踪影,它就是萍乡人说的“雪子”。雪子的前身就是雪,雪花在降落的过程中,次高空中温度又有升高,雪有轻微融化,那就成了雪子。
雪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要形成降水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云滴增长,而在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混合云中的云滴增长,则是最有利于雪的形成的。混合云中的小冰晶就是雪的初始状态。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来说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却并未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将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简单地说,雪花的形成就是小冰晶逐渐将周围的可用水汽源吸附,不断壮大自身,最后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雪量的等级如何划分?气象上通常根据雪融化后的降水量多少将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而在非气象行业的人群中,多数人会以积雪的厚度来衡量降雪的强度。所以,气象上也将积雪深度达到8厘米的降雪过程称之为暴雪。下次下雪的时候,大家可以自备一把尺子,量一量积雪厚度是否达到8厘米,就可以知道这场雪是不是暴雪了。
南北方降雪是否有不同?
对于相同的降雪量,南北方的积雪深度也是存在差异的。我国常年冬季积雪深度变化值和相应降雪量的比值平均为0.7厘米/毫米,也就是说,平均1毫米的降雪量对应的积雪深度增加0.7厘米。但是,该比值会受到气温的影响,相同降雪量的情况下,气温越低,积雪深度增加也就越大。萍乡地处长江以南,冬季并不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多在-2℃左右,且通常持续时间不长。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员经验,萍乡下雪时往往低温都在0℃左右甚至以上,故路面不易积雪或部分积雪易融化,造成路面湿滑,外出时需要备好雨伞、小心慢行。据资料分析,1毫米降雪造成的积雪厚度东北比萍乡多0.3-0.5厘米,所以,想欣赏雪景或者滑雪的朋友们还是去东北吧,那里的冬天才真的是雪的天堂!
雪淞
雪淞是以一种冬季自然现象,一年之中能形成雪淞的时候并不多。其形成条件较为苛刻,首先雪花飘落时气温较高,有一部分雪花落到地面或树木上化成水。其次,在继续降雪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冷空气,气温骤降,雪就不再融化,雪花被树枝上的水珠黏住、冻结,越积越厚,于是便形成了雪淞。
(责任编辑: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