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7-01-06 |
中国气象报记者:牛彦元
采访对象: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郑向东、山东泰山气象站赵勇
1月2日23时30分,我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郑向东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翻开记事本。
一个月的海上航行,让第三次参与科考的他有点晕船。到达之后,因为在海上没有信号,“失联”一个多月的他终于能借助站上的无线网给家里报个平安。
南极就像一个天然宝藏,迎来送往无数“寻宝人”。如今正值南极的夏季,也是科研工作者寻宝的“黄金期”。郑向东说,每一天,很忙碌,也很充实。
■南极目前气温与北京相当
南极目前是夏季,处于极昼期,阳光充足。温度在全年来说是比较高的季节,室外温度在-5℃到5℃左右,与现在的北京气温相仿。很多室外的科研工作要趁这“黄金般”的天气来完成。
但由于南极的风力较大,体感较冷,科研人员室外作业要穿站上统一配备的防寒衣,自己带的厚衣服只能在室内穿。
南极的积雪目前处于消融阶段,但中山站站区周围仍被冰雪和冰山包围,积雪深度能达到两米以上,风力一般在5级以上。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曾有一次大风风速达到24.8米/秒,风力在10级左右。
■不需要翻山越岭的科考任务也很苦
科考人员的工作其实不常需要去野外,主要在站区1公里的范围内完成。
此次由我国气象部门组织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是由两人完成,任务包括地面气象常规观测、大气成分观测、温室气体采样等,几个工作场所距离办公室400米到1公里不等。
虽然路途不远,但仍旧很苦。科研工作者每天需要在气象栋进行4次地面观测发报。每天的首次观测,通常要在当地时间4时30分左右开始,科考队员要向世界气象组织编发天气报告,并根据仪器的工作状态,不定时对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进行巡视维护。
在标定仪器时,科考队员常常需要在大风严寒的条件下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近期,科考队员一直在安装调试新辐射观测系统以及标定仪器。由于辐射跟踪器相对较复杂精密,安装方位、跟踪太阳情况等均需要高精度调整,各个步骤都必须小心谨慎,需两个人密切配合。因为要不断调整校验仪器对太阳的跟踪,将仪器基本安装完毕需要近9个小时。
现在南极天气好,科考队员也十分忙碌,要抓紧时间将室外的工作做完。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1月6日二版 责任编辑: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