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海

涮一季温暖的冬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3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李易明

  刺骨的冷风拉扯着光秃秃的树枝,棉衣毛裤、围巾雪靴的全副武装也无法阻挡袭来的寒意。偏偏此时又饥肠辘辘,怎么办?不如去涮羊肉吧!咕咕滚动的汤料,薄如蝉翼的鲜肉,涮上一涮,蘸上酱料,送入口中,一咬,香浓的暖流瞬间从唇齿抵达了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

  涮羊肉在北京可谓家喻户晓,这里冬天寒冷干燥,而羊肉性温滋补,是御寒的首选。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肾气、润皮肤之效。在北京饮食文化中,羊肉的吃法可谓多种多样,脑、腿、胸、腹、尾无所不取,烤、炖、烧、爆、焖无所不用。其中,涮羊肉因肉质鲜嫩、不膻不腻、即取即食、搭配万千的特点,成为最为人们熟悉并热爱的方式之一。

  传说元朝有一位厨师,在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为应对突发战事,急中生智创造了涮羊肉这种吃法。清朝初期,为标榜盛世、尊老宣孝,康熙、乾隆先后组织过规模宏大的“千叟宴”,羊肉火锅是宴上必有的盛飨,并从此传至市肆。最初,涮羊肉只可见于清真餐馆,直至1854年正阳楼开业,涮羊肉才成为驰名满汉的美味。在如今的北京,涮羊肉火锅店已随处可见。

  用来当涮料的羊肉以羊身上上脑、大三叉、小三叉、磨档、黄瓜条5个部位为佳。刀工技艺也颇为考究,需先用冰块压羊肉血水,再用专用大刀切成薄片,以保持良好的口感。传统的涮羊肉一般采用铜锅炭火,而现在提倡环保,电加热配铁皿也颇为常见。但新瓶装老酒,最影响涮羊肉口感的主料、汤料、蘸料依然是原来的风味。主料可谓包罗万象,除了羊肉,还有多种肉类、菜类可选;蘸料更是五花八门,除了最常见的麻酱,还有椒油、蒜泥、酱汁等多种搭配,无所谓优劣,只凭食客个人喜好定夺;至于汤料,除了清汤、麻辣等不同口味,不同店家还有不同的独特秘方。

  涮羊肉有“双文双武”的传统讲究。将羊肉一片一片放入涮锅是“文涮”,整盘囫囵倒入为“武涮”。取食时,将羊肉直接在蘸料中浸润称“武蘸”,放入盘中取蘸料浇之曰“文蘸”。当然不论文武,吃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涮羊肉虽好,却也不能贪多。如果搭配菠菜、冬瓜、土豆、金针菇等性凉甘平的蔬菜涮,可降低上火的可能性。涮肉定要彻底涮熟才可下咽,却又不能涮出后立即入口,以免烫伤腔腹粘膜。至于涮汤,却是万万喝不得的,不但没有营养还沉淀了有害物质。

  除了涮羊肉,适合在寒冬大快朵颐的老北京传统美食不胜枚举,鲜香美味的卤煮火烧称得上是地道的珍馐,脆嫩爽口的爆肚也不失为养胃的佳肴,锅儿挑的炸酱面益气补血,香醇的炒肝连习主席都忍不住尝上一碗……但在万花筒似的琳琅美食中,涮羊肉始终在京城保持着独特魅力。在冰天雪地中或寒风呼啸时,约上三五好友,觅一个人头攒动的火锅店,让炭火欢闹地跃动,任寒气簌簌地散落。在蒸腾朦胧的觥筹交错中,拾肉举箸,顺着沸滚的律动,涮一季温暖的冬。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月30日八版 责任编辑:刘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