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海

时光上的中国结:立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王德民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时光上一颗颗独特而奇妙的中国结,每一颗的图案和工艺都很朴素,但在天干地支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显得层次丰富,色彩斑斓。

  它们不只蕴涵了季节的更替与光阴的变幻,还充满了人性,融会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把人类的劳作和祭奠、植物的兴衰和枯荣与周遭的自然紧密联系了起来,通过物候特征印证日月的轮转和光阴的流逝,关照了人类自身的生息与延续。

  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美妙的词汇承载了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科学内涵。陈寅恪将其称作一曲“奔行于大地上的歌声和谣唱”。

  我觉得,它还是一挂时间的编钟,给季节赋予各种调性,激昂或者婉转,独奏或者合鸣,都是流水行云,如同天籁,随意而又贴切,朴素而又庄严,构成了一片华彩的交响,回荡在八荒六合四方。

  这挂编钟即将敲响第一声。第一个节气——立春,就要到来了。

  这是干支历里新的干支纪年以及寅月的起始,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阳光进一步向北回归线漫延,东风解冻,大地一寸一寸苏醒。从这时到下一个节

  雨水的这段时间里,“蜇虫始振,鱼陟负冰”,天地万物,倏忽间变得灵动起来。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农历中这种节气的划分源于太阳的运行,对于不同的地域而言,显然并不十分精确。所以,每个节气都是一个时刻,但也同时是一段时间。

  立春时分,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这是春分在气象科学上的表述,然而,与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意相比,这样的描述显得有些无趣,也不够亲切。

  “立春”的关键在于一个“立”字。汉语言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所有事物都与站着行走的人类息息相关。“立”是一种动作,一个开始,一种期许,一个崭新的起点。这样的时刻无疑是值得迎接的。所以,立春不只是一个时间点,对于我国大多数北方人来说,它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文献记载,汉族从周朝开始就举办大规模的祭祀和纪念活动“迎春”。天子率领群臣,巡视田畴,敬献牺牲,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进而影响了民俗的演变。

  “立春”在民间也被称为“打春”。在我的老家东北,至今仍有“打春”之时吃春饼的习惯。细腻的白面和好揉透,团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球,再压成圆圆的面饼,中间抹上清油后叠在一起,宛如日月环扣,再擀成月亮一般的银盘,于平底的锅中翻烙,围在锅边的人便慢慢看到了太阳的金黄。

  在四溢的面香还没有散尽的时候,把两层饼子分开,薄薄的面饼透出日月的光泽。以面酱打底,配上几样有荤有素的小炒,比如肉丝、韭黄、豆芽等,摊在春饼之上,再如编织一般把它们收拢卷合,捧在手里,像捧着一枚“如意”——还没有吃呢,春的味道已抵达心头。
是的,珍贵的春天就由此开始了。

  光阴四季而人生百年。我想,作个比照的话,于人生而言,可以把立春比喻为一个少女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懵懂初开的这段时间。这种欣然的成长和起步的姿态,无须注意,她就自然而然地蹦跳着跑到你面前,肤发的颜色正好和这个季节相互映衬。就好像多年以前,寒冬未尽,我坐在这个节气里,看见女儿从一片阳光中摇着手上的四色风轮冲进我的书房,那一刻我有些恍惚,怎么突然间就立春了呀!

  再回到中国结的意象上来,立春是其中的一穗儿,肌理中开始泛出暗绿和嫩黄,慢慢地在国画的宣纸上洇开,恰如迎春花一般的颜色。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2月2日四版 责任编辑:刘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