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海

一个叫“弄七”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韦武康

  乙未暮春,四个轮子,一群文友,不用眺望,从壮族的壮话叫“弄”的地方开始,就看见很多石山。

  这是广西武鸣锣圩镇,一个叫“弄七”村屯。

  山路上,我们的车子,慢悠悠地行驶。从车窗往外看,见到的村路、水道,很是乖巧,每一个伸展,都随着山谷的走向,一拐,揽住了一坡的果树,一弯,又回望了一片田畴。地里的豆苗在水边,一个劲地绿,瓜秧、蔬菜,自然又茁壮。

  路边的村落,和所见的石头一样,十分散漫。八九户一屯,六七栋一村,如诗行,如行歌的散板,在连绵的山脚下生根。

  走近弄七屯,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棵大榕树,树下,有几块青石板,有几个孩童在那戏闹着,不时发出一阵笑声。接着,映入眼帘是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戏台、篮球场……

  难以置信,我们印象中那些破旧牛圈、鸡舍、猪栏不见了,那些黄泥村路、窄窄的杂乱的村巷也不见了,残存的泥墙、瓦房,很寂寥,被新起的楼房挤到角落。

  往村里走,我们碰见一位老大妈,五十开外,略瘦、硬朗,穿着蓝色对襟衣,土布黑裤。她站在一栋三层楼的门前,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满脸堆笑,很是热情,让我们到她家坐一坐。我们进屋,大妈即从一纸箱里,拿出几大串芭蕉出来,黄澄澄,说自家种的,让我们尝尝。也许是这里的气候所赐,芭蕉确实格外地香甜。和大妈拉起常来,她壮话呢喃,滔滔不绝,说起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水,说路,说收入,说家电,露出很满足、很幸福的样子。临走时,大妈还从门前自家一棵枇杷树上,摘下几枝成熟的枇杷果,塞到我们手上。

  接着,我们到村边转悠,环目四周,见北面的后山,树木葳蕤,有鸟鸣叫;南面,田园井然,一片开阔;东边,竹林几丛,木棉几棵;西面,芭蕉几树,枇杷一片,坚定地守护着袅袅炊烟,以及零零散散的犬吠。

  正午时分,一抹春阳撩拨着,我们的心一下子“痒痒”起来。于是,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石板小道,一步一步爬上村边的一座山。约过半小时,接近山顶的时候,便有青藤、老树,步步缠绕,鸟鸣也时远时近。又行百来米,突闻山歌声飘来,婉约、清凉。近了,见歌声源自一棵番桃树,一树桠上,绑着一根蓝布条,一头系着放山歌的手机,随风一摆一荡。树下,有一块石板,石板上坐一老者,他右手拿一竹笠当扇,对着不远处的一棵老树,随着山歌音乐哼唱,很是入神。

  我们突然出现,让老者有些腼腆。一阵寒暄之后,老者说他姓黄,年过花甲,好山歌。这是本地山歌,每月29日,他还到县城的江滨路赶歌圩哩。老者说,他农闲时常到此放牛,享受山之美、风之爽,又有山歌相伴,足矣。我们说明来意,老者主动带路,他步如风,抢在我们前面。穿过一片茂密的林子,只见一大块岩石下,有一汪清泉,汩汩、清澈、灵动。水中有几条叫不出名的小鱼,缓缓地游荡。水口处,有清泉跳下石板,发出“叮咚”的声音,刺激我们的神经。这时,一个文友激动地爬上一块大岩石,兴奋地朗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时老者摘下竹笠,亮起嗓子:“三月三节气,后能飞再香;眉朋友斗昂,慢慢种叫欢(壮族语)…… ”

  继续沿一条石头路,往上数十米,过一小峡谷口之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有人大喊:“弄七在这里!” 便有声音回绕。这是一片比较平坦的谷地。老者说,以前村民在这种有玉米、木薯,近年许多劳力外出打工,把地丢荒了。如今,谷地上长着杂草,开有叫不出名的野花,或一簇,或三三两两地摇曳;不高的草丛中,有怪石突兀,似飞龙、卧虎,如水中游鸭、鰐鱼;仰头,见白云悠悠,四周山峰围拢;左右望去,又见几只山羊,在茂密的林间,时隐时现,不时“咩”叫。这时,有文友对着青山,沉思片刻,很抒情地念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时,我们围着老者的山歌,或躺或坐,或歌或吟,或喊或叫。此时的阳光,一粒一粒,温暖极了,还散发着青草的气息、绿树的味道,撒在草地上,自由又烂漫。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4月20日四版 责任编辑:刘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