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海

竺可桢的童年趣事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6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王元红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一户小米商家庭。父亲竺嘉祥是一个有名的老实人,经营着一个两间屋面的小米行;母亲顾金娘虽然不识一字,但性情温顺。竺可桢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们家虽算不上多么富裕,但竺可桢仍是健康、阳光地成长,他的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酷爱读书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两岁便已开始认字。1894年,5岁的竺可桢已经认识1000多汉字。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一所小学——敬义小学。

  六岁的竺可桢似乎已是个神童。他那过人的聪颖,把那些富家子弟远远甩在后面,不到两年时间,诸如《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读本,已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于是他便到同学和乡邻家串门,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线装书籍。

  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望,竺可桢的父母经过多次商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儿子成才。第三年春天,他们把自家天井南端那间堆满杂物的小屋腾出来,作为竺可桢的书屋。父亲又用小米行收入的三分之一聘请了大名鼎鼎的私塾先生章景臣来家给竺可桢上课。

  从此,竺可桢对读书的兴趣越发浓厚,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独自坐在天井里背《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不到两年,这些书本他已背得滚瓜烂熟。无奈之下,章景臣只好把自己的藏书搬了出来,供竺可桢阅读。

  稀奇古怪的问题

  竺可桢幼时身体瘦小,到四岁时路还走不稳。因此,母亲和姐姐们轮流背着或抱着他去河边、地头、街上走走。

  一次,父亲背着他上街去,每见一个小店的招牌,父亲都读给他听,他就跟着读上一遍,回到家里时,他竟然能够背读出八个小店的招牌名称。这让父亲感到非常吃惊,从那次以后,父亲便开始教竺可桢读《唐诗三百首》。

  竺可桢除酷爱读书之外,还特别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诸如:洗衣服为什么要用肥皂?燕子为何能飞得这么快?燕子为何要在檐下做窼?天为什么会刮风下雨?雨水怎能把石板滴穿……给曾经在江浙府县衙门做过“师爷”的章景臣老先生出了不少难题。对于先生和大人们也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竺可桢总是独自苦苦思索。章先生对竺可桢的父母说:“在我教过的千余名学童中,像小可桢这样聪颖绝顶的童子实属少见。”

  自愿熬夜

  1989年秋天,东关办起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毓菁学堂”。竺可桢于这一年考入了这所小学堂,一读就是六年。

  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竺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他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觉得满意了才停笔。等到他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

  竺可桢的嫂子埋怨自己的丈夫:“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格,累坏了身体可怎么好?”

  竺可材觉得很冤枉:“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写不好作文不肯睡觉。”

  水滴石穿

  有一次,竺可桢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父亲请教。

  “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份量,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积年累月‘挖’出来的。”父亲又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

  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难忘记的,从此,“水滴石穿”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的家乡小镇走向了走向了世界。

  物候学的启蒙

  一次,他听小伙伴阿林告诉说:“村东王老爷家的桃树已经开花了。”竺可桢感到很奇怪,往年还要等七八天才能开的桃花,为什么提前开了?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当即放下饭碗,偷偷地翻过王家围墙,记下了某年某月某地桃花开放的日记,这一举动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淘气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别的学生都当作古诗来读,但竺可桢却把古诗当作研究古代物候学的科学文献来读,并且喜欢追根溯源。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他对同学说:“这20个字,不正是指出了植物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吗?就我们脚下这条小路的青草来说,不是有一年一次的荣枯循环吗?”古诗词成了竺可桢物候学的“课本”。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6月1日四版 责任编辑:刘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