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级动态

内蒙古:打造特色气象科普第二课堂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在气象科普展区,学生们好奇地看着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听着讲解介绍;在天气预报节目演播室,学生们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活动,过了一把当气象记者的瘾……

与以往的参观学习不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正以呼和浩特市为试点,探索“气象+研学+服务”模式,通过共建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共研“学科+气象”特色课程、共推产学研协同创新、共育气象科普专兼结合队伍的“四共”路径,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搭建平台——共建科普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内蒙古气象部门与地方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实践合作,在校园气象站基础上建设校园气象科普馆(区)等校内科普实践教育基地15个,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进校园体系建设,完善气象信息及预警传播机制。根据学校需求,气象部门还为学生参加气象科普讲解、知识竞赛等提供指导。

“我们依托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将丰富的气象研学活动转化为吸引铁杆粉丝的有力‘磁石 ’,目前,已经将研学内容向气象学科领域集中,服务效果从‘观看式’向‘体验式’转变,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学习内容。”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副局长汝凤军说。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开展33场校内外研学实践活动,38个学校、92个班级、3378人参与。

融入教学——共研“学科+气象”特色课程

内蒙古气象部门不断探索与不同年级、不同特色的学校进行深度合作,联合组建“校本课程+气象”融合教研团队,开发“学科+气象”特色课程,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并投入教学实践。

自2023年起,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探索开展将中小学不同年级地理、物理、生物、编程等课程与气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以气象业务骨干及高校老师等相关领域专家为小组的多个“校本课程+气象”融合教研团队,致力于从小学到大学校本课程的研发。

目前,气象部门已经联合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完成1套初中“地理+气象”特色课程教材、4个气象实验的开发,“行走地理间”特色选修课纳入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式、自主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气象知识的传播力。

互助合作——共推产学研协同创新

内蒙古气象部门还以“研学”为纽带,将研学气象服务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气象科技服务增效模式。

作为“气象+研学+服务”模式试点地区,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基于校园气象站、各类城市气象站、生态气候站等观测基础,与内蒙古农业、工业大学等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交通气象、生态气象等项目研究,在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学科基础上,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学术研讨、业务研发成果汇报等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共同应对防灾减灾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人才培养——共育气象科普专兼结合队伍

内蒙古气象部门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一方面,组建气象科普专家团队和气象科普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联合学校的地理、科学、物理等学科老师成立校园兼职气象科普师资团队,形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气象科普队伍。

“我们的团队对气象科普的讲解内容反复进行复盘、试课,并且做好知识点修改、专业术语转化、市场调查,以及研学内容实地探索。不满足于简单的气象科普,而是梳理初高中课本知识点,把气象专业知识和校本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年级讲授不同深度的气象知识。”呼和浩特市气象局科普专家团队成员张金硕解释。

金桥小学副校长云娜赞叹道,“整个活动就相当于‘行走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希望能与气象部门一起探索更多形式的研学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受益。”

(作者:高菲 王祯晗 付亚楠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