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台风期生产模式”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海上油气田“智”对“苏拉”“海葵”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3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苏拉”未歇“海葵”又至,一周之内,广东连续经历两场台风,部分海上油气田更是首当其冲。9月5日,启动“台风期生产模式”的流花16-2油田顺利“切换”重回正常生产模式。今年是该油田启动“台风期生产模式”的第一年,已历经3场台风并采用“台风期生产模式”持续生产7.5天,避免了超过26万桶油当量的产量损失。

据统计,南海海上油气田平均每年受到台风影响两至三次,为了尽量减少台风带来的产量损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将气象、海事等部门提供的台风气象信息与自动化海上油气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创新“台风期生产模式”,实现海上油气田“迎风不停产”。

“台风期生产模式”是指台风来临时海上平台生产人员全部撤离后,通过“复制”到陆地的中控系统远程操作站操控海上平台油气生产,达到台风期间少停产甚至不停产的目的。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生产人员通过“超级WiFi”卫星传输控制海陆间的操作信号,实现了海上油气田短期内无人化、智能化生产的目标。

除了不断进行“台风期生产模式”探索,中国海油还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总结台风预报规律。今年5月,海油气象台精准预判超强台风“玛娃”路径变化,在精准气象信息的支持下,中国海油在不影响生产又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部分人员进行预防性撤离,有效减缓了停产损失。

(作者:秦怡然 房瑗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