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台风科普二】气象卫星:监测台风的神秘“眼睛”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赖敏 张静

  今年以来,“泰利”“韦森特”“苏拉”“达维”等台风接连袭击我国,尽管它们携风带雨,威力十足,可是从生成到发展的一举一动都被气象部门“尽收眼底”,提前的防范和应对对于减少它们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高拴柱告诉记者,这双严密监测台风的神秘“眼睛”就是气象卫星。

  台风是一种世界性强灾害性天气系统,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几个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拴柱说,近年来,我国在台风预报尤其是路径和强度预报水平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可以说气象卫星立下了汗马功劳。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仅占全球总面积的29%。台风的生成和发展大部分都是在广阔的热带海洋上完成,而海洋上人类活动较少,常规气象观测手段十分有限。早期,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监测主要依靠美国关岛空军基地的飞机搜索,可是飞机探测次数少,耗资巨大,搜索的洋面范围又有限,常常造成漏测,使人类的海上活动和近海地区的居民容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自从使用气象卫星之后,全球地区的台风无一遗漏地被监测到。高拴柱介绍说,相比气象卫星,无论是扫描半径仅有460公里的气象雷达,还是只能进行定点探测的地面观测网,或是分布稀疏的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在监测台风上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而气象卫星在台风形成前期的扰动胚胎就开始严密监视,并且对台风形成中需要的环境场条件以及垂直方向的风切变,都可以从卫星探测中获取。逐渐地,气象卫星成为了日常业务中监视台风的一种主要工具。

  此外,气象部门通过多年的努力,总结出台风形成发展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和有关因子,可以成功地预报台风的形成、发展、强度、演变、移向移速和登陆后可能造成的狂风暴雨等,以便及早发布警报和加强防御。如今,卫星观测资料还能在多个数值预报模式中得到应用,助力天气预报更为精准。

  高拴柱称,今年6月19日,中国气象局首次启动风云二号F卫星台风加密监测,每五分钟提供一次台风监测信息,准确捕捉台风动向,为气象部门做出台风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苏玉君)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