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4日起,入秋以来最强寒潮天气持续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象部门上下联动,监测预报服务全链条发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举部门之力积极应对寒潮天气。
此次寒潮“实力”强劲,我国西北、华北、黄淮以及东北地区出现明显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多地迎来今冬初雪。寒潮所经之处,气温呈断崖式下跌,北方多地最低气温降幅达10℃至14℃,局地降幅超过16℃。截至7日8时,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共有5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山西五台山最大积雪深度达26厘米,河北蔚县达25厘米,内蒙古锡林郭勒达24厘米。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此次寒潮防范应对工作。早在11月2日,就通过报纸、网站和新媒体发布消息《局地降温16℃以上!4日起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提醒各地注意防范;3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在4日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气象专家详细介绍此次寒潮影响时段、范围与气温降幅等情况。正值秋收秋冬种关键时期,中国气象局及时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强沟通会商,分析研判寒潮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作物抗寒防冻、部署防灾减灾工作等提供决策支持。
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发挥业务优势,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应对寒潮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中央气象台加密会商,滚动预报,持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和海上大风黄色预警,并于6日下午发布今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提示寒潮天气对设施农业、畜牧业、交通出行等的不利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防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运用风云气象卫星,持续监测强冷空气移动路径和发展变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跟踪监测寒潮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降温、大风、雨雪实况;气象探测中心加强观测,利用“天衡”“天衍”等系统直观展示全国地面1小时最低气温、24小时变温、12小时新增积雪深度情况;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站发布能源电力气象预报,护航电网安全运行;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面向公众加强寒潮知识与防范措施的科普宣传;中国气象报社开展专题直播,邀请专家在线解读寒潮过程,连线各地气象台站直播天气实况。
图为中央气象台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图为11月6日08时(北京时)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多高度层24小时变温图像。
各地气象部门积极行动,全力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截至7日18时,辽宁省气象局处于重大气象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气象局处于暴雪三级应急响应;北京市气象局处于暴雪四级应急响应;天津、山西气象部门处于寒潮二级应急响应;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等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处于寒潮三级应急响应;上海、浙江、江西、四川等省(直辖市)气象部门处于寒潮四级应急响应。
11月6日至7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预报服务团队抓住降雪时机,深入赛区开展降水粒子观测,提升预报能力。图/文 郭宏/王旭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气象工作人员维护结冰的自动气象站百叶箱。图/文 刘强/程华
中央气象台预计,11月8日至9日,寒潮将继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内蒙古东南部和东北地区大部有中到大雪,部分地区有暴雪或大暴雪,局地特大暴雪。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部等地有4级至6级风,部分地区有7级至8级风,阵风9级至10级。气象部门将密切关注后续寒潮发展情况,持续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