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为春耕“解渴”保大田丰收
——天津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侧记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9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保春耕。5月5日,天津市气候中心与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派出技术人员,到武清、宝坻等农业种植区开展大田作物墒情调查,了解冬小麦生长情况,并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和热红外观测开展农情墒情评估预测。

3月,天津市农业气象专家深入田间开展大田作物墒情调查。宫志宏摄影

去冬今春,天津地区雨雪偏少,小麦返青期略晚于常年,部分地块苗情较弱。今春农业生产分类管理、促弱转壮、防灾减灾任务繁重。天津市气象局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班,强化与农业农村部门及各区气象局内外、上下联动,全力抢农时保春耕。

部门联动常态化为春种“解渴”

3月8日,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布《天津市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双方就进一步完善气象保障服务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模式,提出联动开展“智慧化、专业化、伴随式”为农服务方案。

4月7日,两部门又联合召开全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推动会,重点针对今年春耕春播春管期间可能出现的春旱、阶段性低温等气象灾害,强化联防联动常态化服务机制。

进入4月,天津大部分地区农田土壤处于返浆期,但受去冬今春降水量偏少的影响,部分地块土壤表层存在干土层。为此,市气象局与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在宝坻、武清、静海、宁河和蓟州区建设农田土壤水分监测站,加强对农业主产区的实时监测,并利用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管理模型,结合格点化气象监测预报数据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动态开展未来5天和10天的农作物灌溉量预报。

与此同时,市气象局针对冬小麦等作物返青期,增加土壤含水量元素预报,并尝试将格点化感知数据、无人机视觉数据和作物模型模拟数据进行多元融合,提高对作物面积、长势、土壤墒情监测及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精确度,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产品制作“需求化”为服务增效

在前期降雨偏少的情况下,一场透雨何时到就显得尤为重要。4月3日至5日,天津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市气象局提前做出准确预判,及时向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专报》,结合此次降水范围和量级,果断提出“延迟浇灌”的建议。

家住武清区崔黄口镇的小麦种植大户李秀海说:“气象局在降雨前两天向我们发布了预报信息,建议延迟灌溉、随雨施肥,让我们节省了生产成本。”

在此次天气过程来临前的会商中,市气候中心创新制作“需水预报地图”,推送至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根据需水预报迅速制定了作业方案,组织宝坻、武清等人工影响天气站点开展增雨作业,抢抓此次天气过程助力农田补墒。

为农服务“订制化” 助作物提产

4月3日,天津市气候中心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人员来到位于西青区辛口镇开心家庭农场的蓝莓种植基地,向农户了解今春作物生长情况,并检查“丰聆”小气候监测站运行情况,为农户培育“精品作物”提供定制化服务。

西青区是天津都市型农业主产区,种植着多种精品作物。在蓝莓种植基地,吕欣夫妻俩正在调整大棚光照角度,春季是蓝莓的开花期,这一阶段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到后期收成。吕欣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安装了“丰聆”小气候监测站,她表示:“现在有了精确的数据,我们能更准确地监测到大棚里的气象条件并随时调控。”

自2022年开始,天津市气候中心针对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监测空气温度和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湿度5类要素,直面产值高、小规模、名优特农产品等作物种植开展智慧化、专业化、全过程伴随式气象服务。

市气象局与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还组建了为农服务专家联盟,打造“农业气象专家+农业经营主体”直通模式,为各区气象局开展特色农业生产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西青区气象局重点围绕卫青萝卜、小站稻、大杜庄葫芦、冬小麦、夏玉米等作物开展农业病虫害飞防精细化网格化天气预报服务。

武清区气象局通过部署在10个益农信息社、29个镇街的气象信息智能云呼接收系统终端、微信群、“天津农气”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

宝坻区气象局则将覆盖各村的气象预警大喇叭信息与辖区内农作物分布情况相叠加,实现个性化、靶向的农业气象服务。

(作者:杨莹 宫志宏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