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执气象之笔 点亮“塞上明珠”
——榆林气象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榆林市,这颗落在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上的“塞上明珠”,位于陕西省北部。这里煤、气、油、盐资源富集,是我国“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身为陕西第二大粮仓,现代农业成为榆林又一张名片,农业生产的壮美画卷,在黄土高原北部徐徐展开。

日前,“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寻访最美气象台站”主题采访团来到榆林,围绕能源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了解气象部门如何通过服务保障使榆林展现出全新面貌。

精细服务 当好能源保供“参谋”

神朔铁路,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2022年7月11日,榆林神木市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市气象局早在8日就提前发布了《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接到暴雨预警的神朔铁路公司立即部署,不仅提前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清理,还准备了沙袋、片石等防洪物资。

7月11日,降雨如约而至。市气象局开展迭进式预报服务。神朔铁路公司一直和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根据精确到站区的分钟级雨量报警信息,合理安排雨中巡视检查,确保及时使用沙石填补因雨水冲刷导致的空缺。

“这次气象部门提前72小时发布的预报,为我们安排部署防洪工作打出了提前量。神朔铁路气象服务系统,更是为我们在暴雨中合理安排行车提供了决策依据。”神朔铁路公司安全管理部工程师刘玉回忆道。

刘玉口中的服务系统,是神木市局通过省市县气象部门的三级合作机制,创新研发推行的“订制服务”。以25个专业铁路气象监测站为主,协同周边区域站、雷达、卫星、大气电场仪等,并汇集神朔铁路50公里范围内所有气象监测站,形成一张铁路气象立体监测网,基于监测数据、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气象预警信息等内容,实时显示沿线监测数据,实现恶劣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产品的快速发布。

“订制服务”还体现在系统能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基础,生成神朔铁路沿线逐小时的天气现象、云量、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等精细化预报。

对神朔铁路的气象服务,只是榆林气象服务能源保供的一个缩影。

为保障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安全,榆林市气象部门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在重点企业集中区域成立开发区气象局,“零距离”为能源化工基地规划设计、生产建设、安全运行提供气象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灾害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论证。

特别是考虑到化工产业对短时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格外敏感的特性,市气象局通过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38套大气电场仪及声光报警器,可准确测定雷电发生方位、强度、距离和频次,从而开展雷电预警预报,为相关单位提供精准雷电预警服务,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这是修建在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榆神工业区)的气象自动观测站。榆林市气象局派驻机构坚持问题导向,为园区7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提供服务,推进气象深度融入能化企业生产决策指挥系统。 图/李根

今年年初,榆林市气象局和榆林经开区管委会就进一步开展高质量气象服务达成一致,结合今年将入驻化工企业的专业气象台,在实现精细化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开展服务需求及关键指标研究,全力打造能源化工气象服务示范。

知天而作 当好绿色发展“帮手”

七月末,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从山头遥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断的松柏林、山谷间错落有致的果园、林地、梯田等,绿意盎然。

在60余年的治理中,高西沟这个小山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种植起好看又好吃的山地苹果。提起自家三十余亩的果园,果农马苗脸上露出笑容:“现在可不是看天吃饭,种苹果的全过程,一路都有气象服务保驾护航!”

今年4月21日至24日,米脂县出现大风、降温、霜冻天气,对正处于花期的山地苹果造成极大威胁。多亏气象部门精准“拿捏”了这场“倒春寒”,不仅提前发布了预报预警,还提出科学的防御指导。收到信息的果农,纷纷在自家果园采取点火熏烟等措施,以减轻低温冻害带来的损失。

马苗回忆道,当时最低气温降至-2℃,而0℃以下的低温持续时间越长,苹果树花期受冻的比率越高。那几天,他根据气象预报信息,每天凌晨对果树进行熏烟,烟雾能持续八小时左右,正好能保护花朵度过最寒冷的时间段。“去年我4万多斤苹果,卖了十多万元!今年预计产量能达到5万斤,收入更高了!”望着挂满树梢的苹果,马苗乐呵呵地说道。

除了霜冻以外,冰雹也是苹果种植的一大“拦路虎”。在米脂,每年6月至9月都是冰雹高发期,而这段时间,恰好是山地苹果成熟的关键期。“哪怕是一个绿豆大的疤眼,都能让原本一斤4元的苹果,跌至5毛一斤。”聊起冰雹,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可谓“谈虎色变”。

为此,2018年,县气象局在高西沟村中心位置建成了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随着近年来更多作业点的建成,米脂基本实现了作业影响范围覆盖主要冰雹路径,在红彤彤“致富果”的上空,织起一张人工防雹作业的“保护网”。

不仅仅是消雹,近10年,榆林平均降水量达到503.9毫米,较过去50年均值增加76毫米。此外,全市沙尘暴天气减少,去年榆林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0天,同比增加7天,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标。

从“黄”到“绿”、由“浅绿”变“深绿”成绩单的背后,少不了气象“追雨人”忙碌的身影。截至今年,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水体面积持续实现正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榆林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服务中心主任高平安介绍,今年,市政府出资订购了一架人工增雨雪飞机,预计明年4月正式交付使用。

“在榆林,我们想做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层云’成雨,通过空中水资源有效利用,让山更青水更绿,为农业生产和生态治理提供更可靠的气象保障。”高平安说。

(作者:郭若水 唐宇琨 许晓艳 芦倩 高文辉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