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秋收已接近尾声,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秋粮丰收来之不易。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心怀“国之大者”,一季接着一季抓,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服务,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落实《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依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加强气象灾害趋势研判,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力保障秋粮生产。
趁早
服务“靠天吃饭”的“三秋”工作,咋做?对气象部门而言,要突出一个“早”字。
“今年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高,各级气象部门要坚持未雨绸缪,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力做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早早作出部署。
7月3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分区分类指导,细化实化措施,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通知明确,气象部门要持续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提供全链条、精细化、定制式气象服务,确保预警信息到户,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紧接着,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气象等四部门或制定印发《科学防灾减灾夺秋粮丰收预案》,或以《关于切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通知》形式,周密部署、压实责任,科学有效应对不利气象条件,坚决打赢农业防灾减灾这场硬仗。
8月底,中国气象局召开2023年全国秋收作物与全年粮食产量预测会商会,科学分析评估2023年度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秋收作物和全年粮食产量。9月8日,随着今年首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的发出,2023年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正式启动。
各地气象部门紧锣密鼓组建秋粮气象服务专班,印发相关方案,派出专家下沉一线,在增产和减损两端齐发力,以精心部署、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确保“三秋”生产顺利开展——
广西气象部门提早分析研判今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形势,明确在秋收关键期,全区天气会商增加秋收秋种相关内容。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15个区县气象局成立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4个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专班。
吉林省气象局调整省保障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专班人员,明确任务、细化流程,并建立秋收气象服务微信工作群,做好秋收期间气象服务保障技术指导。
提质
农机,已成为秋收工作的绝对主力,广大农机手自然也成为气象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
“湖北省秋收时间跨度大,各地区中稻等秋收作物成熟时间差异明显,对全省农机跨区调度提出更高要求。”湖北省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苏仁忠说,“来自气象部门的科技支撑,让我们调度更有底气。”
湖北气象部门联合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动态发布作物成熟度和收割期天气适宜性预报,为全省10万余台农机提供基于“成熟度预报+北斗导航”的农机收割调度服务,提高收割机作业效率。
在湖南,气象部门开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基础数据的机收气象提示。江苏省宿迁市气象局更新全市5683名农机手信息,定期发送气象预报预警手机短信,并根据天气形势加密服务频次,实现农机手全覆盖。
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之一,不仅限于省内。为了保证跨省作业不“打烊”,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国家气象中心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3个秋收重点省份,面向300万农机手和农业管理人员,共同开展“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服务,并通过“中国农机推广”微信公众号为农机跨省调度、精准作业等提供精细化产品。
除了科学指导秋粮抢收外,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步实施,是今年气象部门服务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
玉米是辽宁省的重要农作物之一。10月24日,辽宁省2023年玉米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测产报告出炉——在6块试验地块,气象服务全响应地块与对照地块相比,亩产平均提高76.34公斤,以10月中旬玉米干粮收购价每公斤2.6元为参考,每亩玉米经济效益增加198元。
“我们通过试验对比,确定适宜播种的下限温度和最佳播种期,在预报温度回暖的前提下,将玉米适宜播种下限温度从8℃调整为6℃,为锦州冷凉山区玉米播种多争取了5天至7天。”该项试验负责人之一的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站长张慧介绍,气象服务对玉米产量提升有明显的正效应。
在河北,邯郸气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开发了本地化格点预报产品,并结合遥感卫星提取的夏玉米种植面积开展精细化风险预报预警和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以魏县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夏玉米高产攻关田为例,今年亩产达到1035.49公斤。
在齐鲁大地上,原本难以利用的盐碱地,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日前,种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内的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35”实收测产结果公布:亩产达300公斤以上。
“在今年雨水稀少的情况下,‘科豆35’取得产量重大突破,离不开东营市垦利区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表示,垦利区气象局长期跟踪服务该基地大豆种植全过程,团队上下正是参照基地自动气象站提供的实时数据,同时利用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信息,才得以科学制定大豆种植管理方案,实现“科豆35”丰产丰收。
在素有“江南粮仓”的江西,气象部门今年在全省建立100个示范点开展早稻早播早育气象服务,各示范点早稻产量较常规播期的早稻每亩增产22.1公斤,提高4.6%。
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种粮大户黄建明从2016年开始接触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早稻提前收割,晚稻生长时间更充足,每年都避开了寒露风影响,双季稻总产量达1200公斤,高于全县平均产量。”
用技
实现藏粮于技、提升“饭碗田”质量,气象部门持续出实招。
今年,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主产玉米、大豆的14个省(自治区)气象局共同参与研制的玉米、大豆分布卫星遥感图首次用于秋粮产量预测,这一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达16米。
卫星遥感监测业务产品包含各行政区划内作物分布监测图及面积统计,同时也有当前作物长势、受天气灾害影响情况等动态产品。当前,国家气象中心建设的农业气象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已投入决策服务应用。
科技傍身,农业生产正不断向“知天而作”转变。
遇上低温怎么办?作为中国最北边的粮食大省,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研究,建立低温、冷害、霜冻等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搭建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将农业干旱、水稻障碍性冷害、霜冻这3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立项为地方标准。
遇上干旱怎么办?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派上用场。相较于传统的大水漫灌,该技术可以准确跟踪干旱发生发展动态,降低不适宜土壤湿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不利影响,大大减少用水量,同时节省人工成本。“过去单人每天最多浇20亩地,现在一个人轻松管理1000亩农田,每年仅浇水人工费用就节省好几万元。”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呈算了一笔精细账。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和农牧两部门联合在全区40余个旗县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注册用户两万余人,划定田块推广110万亩,结合水肥一体化综合效益,亩均节水90立方米、节省电费96元,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3.8%、19%,玉米亩增产400斤左右。其中气象贡献率为20%至30%。
在云南,省气候中心依托CLDAS格点实况数据和5公里×5公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了基于精细化格点的“分区域+分作物+敏感时段”的低温、干旱灾害风险预警预估和基于作物生育期的重大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模型方法,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的集约化业务流程,为提高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那么,秋收碰上连绵不断的降水,又该怎么办?关键就在于抢抓降水“空窗期”。
河南省气象局着重研判降水间歇期、秋收有利时间等,充分发挥省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3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高标准农田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网作用,全天候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和农田环境参数,开展阴雨寡照天气对农田渍涝、秋作物灌浆、发芽霉变等影响分析,进一步推动完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护航秋粮生产。
9月底,陕西省平利县遭遇今年以来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降水量最大的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面对严峻形势,平利县秋河村村民根据气象信息,抢抓雨停的窗口时机,在周边4个村投入4台机械,6名农机手24小时轮番作业,全面开展稻谷抢收工作。
这个秋天,广袤大地生机勃勃,为来年春华秋实洒下希望。(文科、高迅芝、崔晓玉、武雅丽、张娟、邓敏佳、刘春兰、马洵、张晓卿、李红梅、周爱春、马楠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吴卉 王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