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续写冰雪故事 再燃冰雪激情——国家气象中心精细化服务“十四冬”纪实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圆满收官。国家气象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预报服务业务单位作用,全力做好“十四冬”预报保障服务。

  现场服务为盛会添彩

  2月15日,有着北京冬奥会保障服务经验的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董全,到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参加“十四冬”气象保障服务。

  相较于之前大型赛事保障服务,“十四冬”有着自己的“个性”。以海拉尔赛区为例,其处于大陆性冬季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的复杂山地中,加之观测站点少,给气象服务保障出了“难题”。为摸清呼伦贝尔天气的“脾气”,董全与赛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运用北京冬奥会积累下来的冬季降雪相态、冬季新增积雪预报产品以及方法,紧盯5分钟一次更新的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开展定制化、精细化预报服务,在“十四冬”开幕式当天,精准预报出“18时许有降雪”。

图为董全(左二)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气象台,参加“十四冬”气象保障服务 赵天圆 摄影

  “早准备”才能“布好局”。去年6月,国家气象中心就开始着手准备,包括进行前期涵盖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的气象要素的气候态分析。自今年1月起,国家气象中心持续关注“十四冬”长期预报到短临预报,派出首席预报员现场指导,全程跟进一系列赛事预报。

  “2月18日19时30分,我刚结束工作,出了扎兰屯区气象局大概一两公里,就接到赛场前方的电话,问今晚的雪到底什么时候能停?降雪是否会影响到19日白天的比赛?”冰雪运动赛事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董全立马掉头返回,再次投身工作,经过近3小时的天气形势研判,最终给出“5点前雪停”的“定心丸”。

  2月18日,“十四冬”呼伦贝尔扎兰屯赛区、海拉尔赛区和乌兰察布凉城赛区气象保障临时党支部联合开展“国省市县四级联动、党建引领气象服务护航‘十四冬’”主题党日活动,相关人员分别介绍各赛区预报服务情况及赛事准备情况,针对业务系统应用和保障服务中的问题开展交流。其间,董全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为例,向赛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人员介绍山地地形变化对风速的影响和山地气温的非线性变化、山地降水预报的经验做法等,并对照扎兰屯赛区特点,细致讲解多种预报模式如何因地制宜应用。

  冬奥成果为预报技术赋能

  前方的精彩离不开后方的坚守。

  为更好地满足“十四冬”期间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国家气象中心成立“十四冬”技术保障组(以下简称“技术保障组”)。早在去年9月,该组就完成了“十四冬”全部赛场站点国家级精细化单点预报(STNF)针对性建模和产品实时推送,该预报技术也成为国家气象中心开展服务保障的重要“利器”。

  “风和温度对冰雪运动赛事影响最大,例如风速如果超过了比赛可以举行的阈值,那么赛事很可能会因天气影响而取消。”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副主任唐健说。

图为国家气象中心站点逐小时更新STNF客观预报产品 国家气象中心供图

  “十四冬”期间,技术保障组每天通过气象中心“十四冬”保障专栏和邮件系统将订正后的逐赛场智能网格预报、集合预报STNF预报实时检验产品发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预报员手中,让预报员在分析天气时更加“心中有数”。逐赛场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包括2米气温、2米相对湿度、10米平均风和阵风、能见度预报,实现模式误差的1至24小时滚动订正预报,并将该产品“安插”到相应赛事点位应用。技术保障组还基于集合敏感性分析算法及无监督学习的管聚类算法,构建赛事集合敏感性和聚类分析产品,充分挖掘预报不确定性发展的关键物理成因,加深预报员对预报误差及传播机制的认识,为其提供宝贵的技术支持。

  此外,技术保障组建立了“十四冬赛事保障支撑产品集成”敏捷研发显示平台,为气象预报员提供了交互式应用支持。同时,结合前期技术和需求调研,技术保障组为“十四冬”赛区“量体裁衣”——构建了降水相态、新增积雪预报技术。

  “该技术利用地面2米气温阈值法和集合最优概率阈值法、雪水比统计—物理预报模型、地形降尺度等技术研发了各赛区主要场馆未来10天逐3小时或6小时降水相态、新增积雪等精细化客观预报技术及产品,并将其集成至中央气象台专项保障平台。”唐健介绍。

  预报性能的持续提升离不开不断地检验评估。国家气象中心持续开展智能网格预报和STNF预报的检验评估工作,通过技术检验报告,系统性分析预报效果、稳定性、准确率等指标,揭示预报偏差特征,为前方气象预报员们提供有效依据。

  目前,智能网格预报和STNF预报已在多次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中沿用,后续也可以更好地用于风电行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气象力量。

  (作者:蒋芷晴 责任编辑:颜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