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要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鹏:追梦,奔赴心之所向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如果给自己画一个画像,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吧,但我现在更希望因为了解科学且研究熟悉业务工作,能把一个科技型业务单位的技术发展抓得更好。”

这番对话是在张鹏任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一个月后,办公室书柜上的三颗卫星模型,见证了他过去20余年的人生轨迹,书桌上气象探测中心落实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年度计划意味着一段新征途的开启 。

张鹏参加第二届“地球与太空:从红外到太赫兹国际学术会议”(ESIT 2023),并作特邀报告。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图

个人所能融于国家所需

2001年,在国外就职的张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遇到了时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董超华,得知中国准备建设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

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成功研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当时正处于逐步业务化稳定运行、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

“我回国,并不是困难的决定。”这缘于张鹏为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奋斗的渴望与决心。

自此,他与风云气象卫星正式结缘。

气象卫星研制绝非易事,需要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接续奋斗,这同样也是一场逐梦旅程。奔着研制新一代气象卫星而回国的张鹏,开始一点点描绘,让这场梦逐渐具象化。

是做技术研发还是业务管理?张鹏选择了前者。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调研国外卫星发展,编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兼任多个系统研发的技术负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梦想只要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相通,就能获得源源动力。张鹏把个人的事业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为他个人能力的展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为攻科技最精尖”

2008年5月27日对张鹏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而它的科技能力很快就在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中得以彰显。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作为全新的极轨气象卫星,“是质的飞跃”。随着星上遥感仪器陆续开机,新增的5类10台遥感仪器的应用产品惊艳亮相。

这一更新给地面应用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的核心科学任务就是把卫星探测到的不同波段的电磁信号,转化为气象学家能用的地球物理参数。由于星上遥感仪器大多是首次上天,将测量到的数字信号变成应用产品,技术难度极高。

从2005年起,风云三号A星地面系统研发团队封闭在京郊,开始研制10台遥感仪器的资料处理算法,半个月才回一次家。

白天高强度紧张的脑力付出让张鹏在这一阶段常说梦话,一次在睡觉时怒气冲冲地大喊:“谁把我的程序改了!”把同屋室友吓了一跳。这样的工作强度持续了三年。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升空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激动地写下诗句:“为报中华好儿女,要攻科技更精尖。”此后又是二十载深耕不辍,张鹏带领的风云三号A星地面系统研发团队,终于在发射前争分夺秒抢出了时间,完成了风云三号A星的算法研发、全系统联调联试和发射前放行测试。

在资料应用中,张鹏发现制约风云卫星定量应用能力提升的瓶颈是遥感仪器的辐射定标,这是一件被很多人称为“坐冷板凳”的幕后工作。之后的十余年,张鹏带领团队持续深耕,攻克了仪器星上定标设计、发射前定标测试和发射后真实性验证等关键技术。2017年11月15日,风云三号D星成功发射,作为下午星,与2013年发射的上午星风云三号C星组网对全球开展观测。

“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于2021年7月成功发射,发射当天,张鹏难掩喜悦,接续写下“巡地疾行八百里,遥看日月两重天,十年韶华磨砺度,为攻科技最精尖”一番感悟,这是新一代科学家向老一辈的回应和致敬。

当黎明星正式业务运行后,欧洲科学家同化了黎明星资料,给张鹏发来了一封邮件:黎明星对欧洲数值预报模式的贡献是“significant”(意义重大的)。它既补充了观测短板,又对全球数值预报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4月16日,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成功发射,这也是全球降水测量卫星家族中的第三颗卫星。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颗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所以,圆梦了吗”——

不言落幕科学梦

张鹏思索几秒后,给出了答案,“没有。那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我们还要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后面还有更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如今从天上到了地面。作为气象探测中心的负责人,张鹏表示,“实际上卫星和地面的观测很多都是相通的。”这次履新使他的视野更广了。在他看来,除了技术上可以衔接,多源资料也可以相互检验和融合应用,卫星资料具备时间连续的一致性和观测范围的均匀性,但单点观测的精准度不够,而地面观测弥补了这一点,两者打通,相互校验融合、取长补短,将得到更全面的观测资料。

关于这场“地面”的梦,张鹏也早已做好了规划——业务上,确保现有观测业务高水准、高指标稳定运行,支撑气象预报预测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要面向国家需求、跟踪技术进步,既要升级已有观测业务,也要不断拓展新的观测能力。技术上,无人机机动观测系统相当于一颗敏捷的卫星,观测的清晰度、机动性相对地面和卫星观测均是一种补充。需求上,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要加强温室气体的观测布局。技术进步的核心是人才,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以创新驱动解决气象业务服务面临的关键科技问题。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技术成果响应国家重大需求。

而去年刚发射的降水星,作为“天上的雷达”,如何与地面200多部雷达融合,从而更精密地监测降水,也是他计划发力的科研方向之一。

(作者:刘倩 苗艳丽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